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接受孩子平凡,到底有多

来源:钢琴 时间:2024/9/9

每年的大年初二是家里亲戚聚会的日子,小花这辈的孩子有七八个,期间有发生一个小插曲,表哥家的孩子哭得上蹿下跳,起因是他妈让他把刚学的歌唱给大家听,而他却五音不全感觉很丢人。

基本上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大方得体、才华横溢,常常逼得孩子在大家面前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展现自己,从而显得自家孩子非同一般,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父母所愿,去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我想到了以前看到过的一篇作文:

“我叫XXX,长大想当木匠……如果你有糖我还是想吃的,你们看我连梦想都这么简单。”

“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在角落里,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像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藏在角落里的人。”

上文来自南京小学生尤逸轩的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她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梦想是当个木匠,也不会以哈佛北大作为目标,只要快乐就好。

藏在角落里的我,不是没用的人

当时这篇作文很快在网络上走红,有家长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是不分贵贱的;也有认为,孩子有很高的可塑性,不应该为了一时的“快乐”而不思进取;还有人觉得,孩子现在的想法不能代表未来还这么想,成长需要等待。

尤逸轩的爸爸告诉大家,这篇作文的确是孩子平时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家女儿是个比较单纯的孩子,性格开朗,也有很强的自尊心。

在她考试不理想的时候,虽然嘴上不说出来,内心还是很难过伤心的,父母就经常劝她,只要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就好啦。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佛系教育’,我们允许她失败,允许她不好,对她的成绩没有什么高要求。”

我相信,这样的孩子,就算不给她糖,相信她一定也能品出生活的甜。

1

我们会不会愿意让孩子成为“藏在角落里的人”呢?

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件很难的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常被人问起:你长大后想干嘛呀?有一次我说,我想去放羊种田,之后便常常有人嘲笑我。开始读书后,也有人问我,是想考清华还是北大。因为当初年纪小,就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目标,未来势必要在其中二选一。

尊重孩子的理想

孩子的理想不会有贵贱,可能人们普遍的认知是一份舒适体面的工作才是好的,当孩子说出童言无忌的理想时,与普遍认知相违背,就要将其否定,往往孩子们朴实的言语会道出他们最真实的梦。

有梦想的出现,那么所付出的追求就值得被肯定。当孩子目标的价值被否定时,这不但扼杀了ta的梦,还影响了ta的价值观。

2

还记得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天老师突然联系了我的家长:“别人家的孩子拼音早就开始接触学习了,只有你家孩子是零基础,现在完全跟不上。”

虽然距离我小学已经过去了20多年,我完全记得当时的心境,天天放学被老师留下来,只因为写不出词语的正确拼音,看着那些琢磨不透的拼音,心里只剩下委屈。

我父母听了也很着急,于是,每天我妈会亲自帮我制作拼音练习本,先把每个字母打印出来,再手动标上每个字的音调给我默写。我清晰地记得,那些打印出来的小册子,从一年级累积到三年级,已经有了1米多高。

一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足以刺痛无数家长的心。

从这之后,我的补课生涯开始了。周末有固定的一天,是在培训机构度过的,语数英3门个个不能少;即使是在寒暑假,我妈觉得也不能在家荒废时间,给我报了一周三天的补习班,内容都是下学期开学后要上的内容。

看到其他孩子在学这些,而我家的孩子没学,就异常惊恐:我家孩子是不是就落后了,可不能输在起跑线啊!

先前有一篇《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在网上疯传:

一位在企业当高管、月薪3万的妈妈日子本来过得很幸福,家里的支出基本由老公负责,妈妈管好孩子的日常开销就好。但在暑假期间,日子变了。

同学都去的美国游学元/10天

白天照顾孩子的保姆元/1月

每周2次的钢琴课元/1月

报的游泳班/1月

暑期补习班元/语数英

……

看起来每个月赚了不少钱,但孩子暑假一个月就能都花光了。其实,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钱去撑起孩子的暑假,而是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之间的差距,和投在他们身上的金钱并不能成正比。

我让小花学钢琴,但每次看到小花对着五线谱和黑白琴键痛苦的样子,渐渐地我想明白了,我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太高的期望。我可能让她学琴,只是为了让她实现我小时候未能完成的梦,但小花,不是我梦想的继承者。

逼孩子去学这学那,或许只是让他们去完成自己做不到但孩子一定要做到的那些事。

爸妈小时候没有条件学琴,你一定要学好;

爸妈以前练毛笔字舍不得吃苦,你一定要练好;

爸妈高考没能考上名牌大学,你一定要考上;

……

3

大部分人只能接受自己心目中期待的那个孩子,而不是现实中最真实的孩子。希望孩子能成为天之骄子、人中龙凤是每个父母都追求的事,但常常忽略了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孩子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

努力去接受一个平凡的孩子

接受孩子的普通,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这很难做到,特别是在小花入园后,在我为小花可以从1数到10而感到开心时,却发现小花同学已经可以数到;在我为小花背出第一首古诗想要奖励她时,小花告诉我有小伙伴可以背出长长的三字经了;在小花只能算出十以内的加法时,有人已经可以做两位数的加减……

在对我女儿小花的教育上,当然我也不希望她落后太多,每次我在心中悄悄将小花跟别人比较时,就会无比焦虑。这样的横向比较,我是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拿班里表现优异的孩子去跟小花比,拿别人的长处来看小花的短处。

这样的比较成为了焦虑的源头,比较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接受,是对她的自信。接纳一个平凡的孩子,我觉得真的好难,令我窒息。

接纳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比接纳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更难。

近日,我看到一位校长在家长分享会上的演讲:

请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可有的孩子没有。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孩子,将来万一去了国外,平时想念了只能靠视频;而读书没资质的,老了后却可以相伴左右,想想真美好。

虽然这位校长说的太过片面,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说到底就是:别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样的,不要太过强求自己的孩子,用心教育、伴随成长,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直到我看了教育家刘长铭的文章《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仿佛让我得到解药。

文章大体意思是这样:中国家长与西方家长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一个普通人。

当今社会上很多现象说明,我们看重的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看重的是“抢跑”。

每个人对孩子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在ta刚出生时就产生了很多梦想,有个好才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慢慢的,我们的期望会逐渐降温,期望的是ta可以顺利毕业、升学、成家、家庭幸福稳定。做父母的老了后,会发现原本对孩子最初的梦想都消失了,只剩下在我们老了不能动时,希望ta能为我们倒一杯水。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肯定,那个藏在角落里的孩子也很优秀,但请一定相信,一个拥有理想、被爱着、快乐拼搏的孩子总会有发光那天。

就像著名教育学家威廉·马丁所说:

不要教育你的孩子去追求卓越的人生。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之处……带领他们感受触手可及的幸福。把平凡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不平凡自然就会出现。

你有从孩子们身上看到哪些平凡与不平凡

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讨论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父母堂)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