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牛蛙”琳琅满目;“家鸡”“班鸡”各显神通。这不是农贸市场,而是一座活生生的“教育超市”。
近日,随着电视剧《小舍得》的热播,“鸡娃”一词成功跻身公共讨论的范畴。“鸡”,在这个特殊的语境里用作动词,意为“打鸡血”,无时无刻不催促孩子学习,竭尽全力将孩子送上成才路。“家鸡”“班鸡”则是这套神奇的话语体系下的延伸词汇,前者指父母在家中辅导孩子,后者指报名各种学习补课班。
呜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莫过于此哉!现在想来,孟子当年挥笔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也确乎为“虎爸虎妈”们如今的焦虑埋下伏笔。
演员叶一茜在一档综艺上被问及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时,坦言道:“(我认为)男孩子体育一定要强,所以给儿子报了体能班、篮球班、足球班、游泳班、网球班、高尔夫班……”再来看主持人李湘的女儿王诗龄的课程表,课余时间都被钢琴、大提琴、国际象棋、瑜伽、书法等无数补习班塞得满满当当。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尤其在中产阶级家庭中,给孩子报十几个培训班是不足为奇的常态。
“我以前对鸡这种行为嗤之以鼻,现在发现不鸡不行。”一位头顶“名校硕士”光环,工作体面且收入可观的妈妈无奈道,“现在小学一年级都默认拼音不用教,很多幼儿园小孩都会英文自我介绍了。你不鸡孩子就变倒数,然后被天天叫家长。关键是我没这个空天天往学校跑。”不光如此,另一位妈妈疲惫地附和:“作业那么多,每天辅导他到十一点。”
要知道,“鸡娃”只是教育问题的缩影,被“鸡”的只有娃吗?青少年、大学生、职场“”……处于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被笼罩在“内卷化”的阴影下,无法摆脱焦虑的情绪。归根结底,阶级差异带来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才是真正的痛点。
前段时间,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让无数网友热泪盈眶。当我们感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同时,更感动于社会的包容给了阶级流动的可能。但流动通道的狭窄让内部竞争愈演愈烈,使“鸡娃”成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的被迫之举。
但试问:在严峻的教育市场面前,没有选择的人是谁?家长大可以奉行“躺平主义”,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有那些还未来得及享受无忧无虑的自由时光的孩子,才是真正没得选的学习“奴”。被剥夺了童年,被强塞了补习,被自我感动式的育儿“表演秀”祸害的娃,恐怕打的不是“鸡血”,而是“激素”。
真正优质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父母的地位和眼界是孩子的起点。若真要让孩子不断进步,也需在保证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下量力而行,切不能拔苗助长,更无需盲目攀比。
来源:红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