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走好小学第一步中国教育新闻网

来源:钢琴 时间:2024/9/9

看了妙妙的烦恼,相信许多一年级学生家长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幼小衔接其实不仅是孩子的事,也有许多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走好小学第一步,我们可以从“妙妙的烦恼”中发现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自理能力是孩子在校生活的硬实力

孩子上学前,不少家长都重视孩子的知识储备,识字、拼音、计算、英语,样样不落。与之相反的是,家长对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似乎没有那么“较劲”。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了,没有意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此外,自理能力没有知识学习那样有明确的标准,家长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知道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上学后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同一个班级中,比学习能力更明显的是学生自理能力的差距,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理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比如,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当其他学生已经开始朗读时,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可能连书都没有找到。妙妙的案例也是很典型的,因为丢三落四,课堂上开始做练习了却找不到橡皮、尺子。当同学开始下一项学习内容时她还没结束这一项。而且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一切又会对妙妙的学习热情和自信造成负面影响。

当然,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并不意味着“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只要重视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和训练,情况会发生改变。这里给家长3条建议:

第一,家长要意识到自理能力差不是孩子的错,不要批评甚至迁怒于孩子,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以妙妙为例,家长可以从整理书包做起,让妙妙将整理书包当作一个有趣的游戏——想象书包的每个口袋都是不同的房间,让妙妙自己安排每个“房间”住哪些学具“朋友”,家长在一旁给予肯定的同时再提出建议。

解决丢三落四的毛病,一定是与“物归原处”习惯相连接的。生活中,家长要时刻帮助妙妙做好这一点。当然,家长也要做示范,让孩子体会到有条不紊会令生活更方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理解孩子一时达不到要求是正常的,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

第二,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自己收拾书包,才知道东西放在哪里;自己削铅笔,才知道应该保护笔头;自己整理书桌,才懂得要保持整洁。有时家长看到孩子做得慢、做得糙,心里着急就会上手帮着做,这是不可取的。凡事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所谓熟能生巧。

第三,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要求,比如学具准备、作息时间等,这样可以提前准备,避免手忙脚乱。

幼小衔接的适应性需要理性看待

妙妙仿佛前一天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第二天就变成了小学生。陌生的环境、同伴,对孩子来说既新奇又有压力。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方式、目的、要求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适应性是摆在每一个孩子面前的问题。下面是我对一年级新生进行的两次调查。

问题一:一年级小学生上学第二周,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0”我总写不漂亮。

我写字很难看,写好字是很难的一件事。

我的同桌认识个字呢!

有时老师的话我听不太明白。

课太多,我都上不过来了,我想可能慢慢就好了。

我的钢琴作业太多了,只能晚上看书。

有些问题我特别希望老师叫我回答,可机会总让别的同学抢走。

问题二: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一个月后,你觉得自己的进步是什么?

我的字总写不好,我就仔细看书上的字怎么写。

我以前胆小不敢举手,就对自己说“加油,加油”!

美术课我举手想发言,老师没叫我,我就听别人怎么说。

虽然现在还没得到“一级棒”印章,但我有信心得到。

英语的句子我总说不好,我就回家告诉爸爸,爸爸跟我一起练,我就会了。

可以看出,孩子是在慢慢适应学校生活的。尽管他们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们都在积极寻找办法。孩子的能力有时是超乎成人想象的,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动力。

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不仅来自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比如刚上学的孩子对课堂学习不适应,不知道除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同学发言,但随着老师不断在课堂上强调、引用、比较同学的发言,学生渐渐会明白听讲的要求。

除此之外,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与家长密不可分。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家长有时与其焦虑不安,还不如把更多心力用于发现孩子的可能性上,鼓励他们的进步,助力他们解难。家长可以参照其他孩子的表现,但不要比较,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做好“拉拉队员”和“参谋长”的角色。

好教育背后一定是好关系

妙妙的案例,除了反映出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入学适应性问题外,还涉及家校合作的问题。当妙妙爷爷与班主任发生冲突后,妙妙妈妈担心班主任针对自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担心很容易产生对班主任的不信任,这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怪圈:妙妙上课不听讲——班主任批评——家长不信任班主任——班主任丧失教育热情——妙妙上课更不听讲。

有的家长希望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时,上课暗示孩子或下课单独跟孩子说,但班里几十个学生,班主任想“暗示”一个学生很难,而下课再谈又错过了最佳时机。

走出这个怪圈的方法就是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在妙妙的案例中,我们也看到了班主任的不当之处。比如,没有及时与家长沟通妙妙的情况,给予专业指导;留妙妙补作业也没有与家长说明情况;没有给妙妙更多鼓励和帮助;当家长误会时,不能换位思考,心平气和地解释。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自身的专业与敬业赢得家长的信任,这是家校沟通的基础。

再从妙妙妈妈的角度看,相信班主任不仅有利于教育孩子,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情绪。当然,班主任也会有缺点和不足,但大部分班主任都希望把工作做好,对于家长的合理建议是愿意接受的。

班主任与家长是合作关系,双方目标一致才能达成教育目标。所以说,好的教育背后一定有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这个关系中包括了学生、家长和班主任。

妙妙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学生,她的学习生活才刚刚展开,有万千种可能在等待她。现在遇到的、经历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孩子在不停成长,烦恼也不会总是如此。当妙妙的自理能力提高了,慢慢适应了学校生活,相信那个蹦蹦跳跳的妙妙就会回来了。

(李红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发顾问,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市海淀区“十佳班主任”)

《中国教师报》年12月09日第10版

作者:李红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