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Roland钢琴教育漫谈怎样生动引导孩子

来源:钢琴 时间:2022/10/19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108180.html

前言:

上一期《钢琴学习路上的“大手”和“小手”》,得到很多琴童家长与老师们的认可!能为大家带来钢琴教育创新的思想,并给予实用、高效的教学引导,这将是我们开教育专栏的初心与动力!

本期,我们特邀专栏嘉宾鲍小雨老师继续深入地探索,以国际教材作为范例,与大家分享如何以简洁、生动的描述,引导孩子在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养成弹奏手型的好习惯。通过这个切入口,也希望启发大家更多的通过语言传递与智慧的暗示,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练琴习惯!

以下,Enjoy:(本文阅读所需时间:8分钟)

特约撰稿人:鲍小雨/钢琴教育艺术领域(全国)优秀高级讲师

一、家长与钢琴老师的困惑:孩子的手型问题

小琴童们在练琴时,常出现一系列令家长困惑的问题,本期针对经常出现的高频提问例如:“孩子弹琴时手型不好、怎么叨叨都听不进去”、“都叮嘱、告知他数遍,可还是效果与变化不明显……”做一个探讨解答。

有关“手型无用”与“手型有用”已经争论多年,我们在此,暂且放下争论。对于弹琴手型的引导,相信每一位钢琴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步骤以及长远的安排。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要求做到“双手放松,自如地呈半圆形,手指略向里弯曲”的状态,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法中都要多次提及和期待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对手型有个初步的概念,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的举例是,手型如“手握鸡蛋”。而我们能否进一步思考一下:鸡蛋是易碎的;鸡蛋接近椭圆形的形状,年龄很小的学生手握鸡蛋的感觉,与“满满地握住一份合适的物体”的状态,未必能有手型圆圆的、饱满的握合力量的感受。

那么,我们引导孩子练琴,是否能再为孩子们多思考一些,呈现更为生动、形象,并接近教学目标要求的事例呢?

而能否打开思考之门,产生更多的灵感与生活的案例,需要家长、老师们拓展更多的想象力。对孩子内心关于手型的感知,有更为形象的画面感的引导,这在教学中、或陪同孩子练琴中,都需要细思量!

前不久,在人音教育山东站-美国菲伯尔国际课程体系的教学讲座中,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回答问题积极,在教学考核现场,表现非常突出。但是不久前,还是经历了一个让她感到困惑而束手无策的案例:

“在引导孩子手型的课程中,她使用了多年“经典鸡蛋”的引导,万万没有想到,小琴童突然说:“如果是小鸡蛋握在手里,那我就把它捏碎……”

那一刻,优雅知性的钢琴老师内心无语,但外表还保持着钢琴教师的温柔姿态,继续进行教学。下课后,赶紧在教学群里留言:“遇到学生表现不友好,对“鸡蛋手型”的破坏力,可怎么办?”

其实,针对这些出乎大人意料之外的回应,并不少见。如今,社会瞬息万变,孩子们听得多,看到的也多,所以,有关手型的比喻与引导,不能仅停留于他们从小到大都听到的那颗“鸡蛋”、或者“小小的乒乓球”举例上!如果将视角往国际课程中探寻与思考,看一看,想一想……

二、从国际教材中简单的语言,我们做潜心提炼的思考

从一些国际教材里的细节里,可看到,在学琴入门阶段,除了强调“坐姿”之外,随后就简洁地提到五个字,即“圆圆的手型”。教材避免了冗长枯燥的讲解,仅仅清晰地呈现两个图示的对比:

1、手指伸直,每个手指的长度是不同:

2、而当放松你的小手时,我们让手指微微弯曲,则会呈现圆圆的弧形:

这时候奇迹出现,现在每个手指都是一样长了!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老师再为小琴童跟进这样一句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心地开始在钢琴上弹奏了!”孩子的内心,会对建立“圆圆的手型”,再没有那么惧怕与排斥,反而会觉得有些亲切。(后续还有更多的案例)

在此,想与家长朋友与老师们分享的是:作为成年人,千万不要忽视这“简单的对比与描述”!实际它已经在告诉小朋友们:为何我们要呈现圆圆的小蘑菇手摆放在钢琴上。其中的原因,就在刚才的描述与简单的两个图片对比之中!

作为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以简单的描述性语言,娓娓道来地传递教学要求与道理,很重要。更有时候,在不同的练琴时刻,还需要给予更具归纳性的描述,清晰、简洁地进行指令传递!

例如,我在教学讲座中,经过反复打磨,留存并呈现的核心词句:

以上摘自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第1级《课程和乐理》

在适用于更小年龄段的教程参考《MYFIRSTPIANOAdventure》中文版教程为《我的钢琴第一课》中,更是有对于琴童手型的感知,以这样形象生动的表述呈现:

举上述案例,是想让家长与老师了解:

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放下对孩子的唠叨与抱怨。认真地思考一下,为何国际教材的课程里,没有过多冗长原理的讲解?只是特别简单地通过两张图的对比,或者仅仅呈现“圆圆的手型”简单的五个字?为何要简单为好?

原因在于:

孩子听得进去“从他们的视角传递出的语言”!

孩子们愿意看符合他们自身性情的“卡通事与物”!

孩子们愿意对形象化的、卡通可爱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理论方面讲,面对年龄偏小的学琴群体,家长以及老师以更形象的视觉图示呈现,同时融入生动的语言,为小琴童传递出教学的思想,更可深入孩子的内心,效果会更好!

生活中,儿童总在试图用自身的视觉方式进行着表达,反之,难以理解以成年人的视觉方式表达给他们的任何内容。

举国际课程讲座的案例分析,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希望每位家长朋友、老师们能在今后的各种生活画面、细节的捕捉中,发现时时、处处存在可给予孩子引导的生动教学实例!

在老师们听完由我主讲的国际课程讲座大量案例分享后,大家回去后开始捕捉与观察,以下是今年在听完我上海站、山东站人音菲伯尔讲座后,老师们开始认真体会着自己周围的一切、将之生动地融入于教学中的一些反馈:

上海的一位老师回家后,发现家里曾经被“忽视”的毛绒鹅头,也能拿出来体会“圆圆的手型”感知了,特地还拍照分享给老师群里!

这张图片让人看到感觉忍俊不已,因为除了鹅头圆圆,还有那滴溜溜的小黑眼睛,一切都感觉萌萌的,年纪小的琴童摸着这样可爱的“小动物”,会特别的开心,更在触摸的手感体会中,极其主动与乐意的听进去老师或者家长的引导!

还有一位老师,在水果店扫码后免费获赠一颗橙子,开玩笑给学生们说:“请都去扫码吧,顺带一人领一个橙子!回来我们把圆圆的手型基本都体会到后,橙子可以吃咯!”

小小的水果让每个人都在开始捕捉身边的点点滴滴,思考怎样融入在教学更有趣……

其实,生活中老师引出见缝插针正好碰到的逗趣时光,巧妙地融入教学环节里的“严肃”指令,学习中的一切,也就没那么枯燥了。

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寻找可以进行隐喻与铺垫引导的物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弹琴时放松的“圆圆的手型”的状态,孩子会很开心地去配合与做到教学要求,而且会印象极为深刻!

又如,一位小同学在家中练琴,都会有个小兔子灯陪伴他。后来,他的妈妈也带来了一个这个胖胖圆圆的小兔子灯送给我。在上课中,它也成为很好的教具。观察着侧面流畅的弧度,特地让琴童的小手触碰一下,摸摸看!可爱而又“圆圆的手型”也“出现”了……

我们身边可以积累与发现很多让孩子触碰起来很踏实的圆圆“教具”。鼓励孩子大胆捏捏看,顺便送上一份很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可:“哇,你的小手很有力呢!”这样的语言,会给孩子今后在练习弹奏时,暗中已经又铺垫了一份积极的“小手弹奏有力度”的暗示力量!

成人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做出策略性安排!

给予形象性引导!智慧的铺垫!生动地讲解!

孩子潜在的学习意识,便可能内化地更为深刻!

三、积极引导,引导孩子意会“家长与老师的语言输出力量”

由国际教材简单明了的“圆圆的手型”这个教学指示,进一步思考,让家长与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