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清华和北大教授对自己孩子失望,你却对学校

来源:钢琴 时间:2022/8/9

每一年都会有教授对自己的孩子失望,北京大学教授丁延庆不是第一个

前不久,北京大学一位名叫丁延庆的教授,面对镜头展现了作为一名父亲的莫名无助:我本来想让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却让我认命。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是这样。

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对给孩子辅导作业也非常头疼: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

丁延庆教授的妻子同样也是北大高材生,两个人的智商基因一定不存在什么问题。他说:女儿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的学霸基因。一句话可以概括:“和班里的倒数第二名,有着很大差距”,让人莞尔的同时,又无语凝噎。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都大概率是一个普通人。学会接受这一点,对谁都好。

说到普通,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人: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回溯到年,她的一篇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刷爆了朋友圈。她在其中同样提到:自己的孩子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她的丈夫问她: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个钢琴辅导班?她说:你知道北京现在学钢琴的孩子有多少吗?答案是:万。想从这万里面脱颖而出,成功概率无限趋近于零,类似于一种自取灭亡。

上面提到的两个人,一位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一位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两个人的配偶又全都和自己一样,同样是名校高材生。他们现身说法,对普通人来讲,就是一种碾压般的绝望。或者,还有一种隐隐的窃喜,似乎终于觉得自己孩子的现状,并不那么让自己焦虑。

在这里,基因好像不起什么作用。近期北大学神韦东奕大火(巧的是,丁延庆教授也谈了对韦东奕的看法),很多人回到了基因论里,戏谑地留言:他就应该多生几个孩子,完美继承这个基因。

假若果真这么做了,韦东奕的后代会不会遭遇当代人在教育后代时的“鸡娃焦虑”,会不会让支持韦东奕“多生”、“优生”的人们失望?

解构教育:你有多少错误认识

今年是丁延庆在吐槽,去年是刘瑜在吐槽,他们都在为自己孩子的教育苦恼。他们接受了自己的孩子生而平凡,开始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独立的人格。

丁延庆教授说:有一段,每天放学,他都强制孩子学习、补课。虽然后来逐渐能跟上,但发现她并不开心,就决定放弃高压手段。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教授的高明之处。普通人不会这么做,往往会将自己的所有焦虑转移到周围人身上。他们指责教师、指责孩子,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孩子心理失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是的,师生关系紧张和家长的认识有关。

第一、家长对老师的目光,由仰视转变为俯视。

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当下,师生关系紧张的阶段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或者说,特别严重地集中在小学阶段。

在家长的眼里,小学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教学阶段,大学是则是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教学阶段。这种轻视,首先就造成了家校对立。

这种思想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我们的义务教育执行得太好:人们不再是目不识丁,大字认不了一箩筐。每个人最起码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凭,对小学阶段的题目往往嗤之以鼻:什么东西?!我也会教!

现在的家长普遍不像六七十年代,甚至不像八九十年代的家长,普遍对老师抱有一种天生的崇拜。

家长心中没有了圣光,就非常容易和老师对立。我们甚至不难看到、听到,有的家长在背后对老师破口大骂。当一个家长当着孩子的面骂老师、议论老师,这个教育的权威就进一步被消解掉了。

类似的事例有:前一段,一名学生不满老师的批评,当堂踢翻课桌、踩断扫把,持棍威胁、辱骂老师:你讲讲讲,讲什么,讲你(污语);底下碰到你就死定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在这则视频里,哪里是一个学生的问题,旁边的一些学生的桌子上空空如也,正趴在桌面上睡觉,对此充耳不闻,见怪不怪。

如此教育现状,单单归因于一个老师,或者归因于老师群体,显得非常滑稽可笑,背后必然有学生家长的推波助澜。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我们不妨再串起一则报道:河南洛阳,一名男童在观影时,踢坏了价值数万元的电影屏幕。

事发之时,影院工作人员善意提醒,但孩子家长无动于衷;事发之后,孩子家长却昧着良心说:“影院没有尽到告知义务。”

影院方面委屈地表示:不能说没有我们的录音,就表示我们没有提醒您;单说荧幕前面当时醒目地写着“高压危险,禁止触摸”,这是有视频为证的!

即便如此,孩子家长还是拒绝赔偿,并放出话来:我的孩子受到了惊吓!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亚瑟·史密斯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写道: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他们只是缺少人格和良知!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家长,怎么可能会教出什么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工作的学生。

第二、小学阶段其实是最难教的学段。相形之下,大学阶段的教育则是最容易教育的学段。

很多人的认识与此相反:小学最容易教,大学最难教。实质上恰恰相反。

学习基础是在小学阶段打下的,每一种学习都以小学阶段为起点,恰恰是最繁琐、需要投入最大精力的一个阶段。

伴随着年级、学段的升高,学生被“考试”的筛子不停过滤,真正进入到大学的学生,学习习惯、整体素质经历了很多次烈火淬炼,教育难度已经大大降低。

可以说,大学阶段,只是从知识层面上来讲高深了一点,教育难度并不大。

再来看看近期大火的学神韦东奕:很多网友杞人忧天地说,韦东奕不善言辞,讲课效果应该很差。看了他的相关教学视频之后,更有很多人挑出一堆毛病——没有侧着身子讲课,挡住了黑板书写内容、和学生交流不够,自说自话、声调不够抑扬顿挫,没有激情等等。

这些人忽略了一个现实:能够坐在韦东奕课堂上听课的都是什么学生?那都是几十个学校,甚至几百个学校里出类拔萃的人中龙凤!对他们来说,需要听的是内容,而不是去看老师!

换句话说:即便韦东奕把他的讲义一字不漏地发给你、一堂课上德云社的相声大会、声调也非常具有磁性,我们也可以义正词严地保证:你照样毛线也听不懂!

所以说,小学阶段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需要考虑很多学生因素,大学则没有这个顾虑。这也是丁延庆教授和刘瑜教授,感慨自己孩子是普通人的一个原因!

但是,普通人认可这个原因吗?绝对不认可,因为他们自认为在老师面前,自己有着绝对的优越感:你会的,我也会。可你竟然没有教会我天下第一的孩子,实在是有负圣恩!

第三、为什么小学阶段家校冲突表现突出?

在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焦虑的时候,家校冲突特别明显。我想,这和小学老师不断打破学生家长的幻梦有关。

没有进入小学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可爱,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只要进入学校,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考试、面临着一群“天使”的生活圈子竞争。

学生学习靠后、品德出了问题,老师怎么可能不指出这样的错误?

倘若真的不指出,倒是失职了:不对学生家长反馈、不制止校园欺凌,罪过岂不是更大?

可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就难免一次次打破家长的幻梦,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孩子不完美、甚至是“小恶魔”的一面。

不管是谁,击碎别人的幻梦,都会让当事人满怀仇恨。很不幸,教师处在这个风口浪尖之上。

本来,出于天生的情感、情绪影响,每个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一定认识偏差:你比所有人都优秀。

就像郭麒麟曾经说过的一段相声:岳云鹏、烧饼、郭麒麟三个人,一块儿背相声台词。岳云鹏和烧饼都忘了一点,被郭德纲一顿暴揍;轮到郭麒麟的时候,他一个字儿都没有背出来,郭德纲反倒爱怜地笑了:“下次努力”,没有动郭少爷一个指头。

虽然是相声小段,但却在笑闹之中反映了一个现实:假若全世界公选一名宇宙总统,我想每个孩子都只会得到自己家长那一票,别无其他。

这到底是不是溺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溺爱。

有的人推崇这么一种做法:多年的父子成兄弟。

我们的文字就是这么博大精深,单单理解字面意思,你会觉得温馨溢满心田,完全不去把握一个“度”。

我是这么理解的:父子可以是兄弟,但一定需要一个前提——多年!

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你们就开始做兄弟,你打算让他学习你的什么?你搞清楚了吗?

兄弟,也有那种酒肉兄弟;也有那种一起吃喝“飘读”抽、坑蒙拐骗偷的兄弟啊!

你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