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大把时间写毕业论文,却迟迟不肯下手,非得一字不漏地读完图书馆里搬回的一堆书,直到deadline发出警报声,才被迫动工;明明已经是这个领域驾轻就熟的老前辈,却不愿第一时间做好年终总结,非得把更多时间花在下载精美的PPT模板和范本...
本文所提到的拖延症,并非针对生性懒惰、不愿做事的人,而是那些责任感高度强烈、对自己要求高于常人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希望在同一时间里,将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但,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举个例子,我最喜欢听的两首钢琴曲分别是班得瑞的《摇篮曲》及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前者轻松愉悦,后者激进高昂。如果让我评分,两首曲子我都给足满分。可是如果同时播放两首满分曲子,这效果应该让人觉得心烦吧,所以+未必等于,也有可能不及格。
很多人认为同时做很多事是能力够强的表现,(比如陪孩子的同时一边回复工作信息,一边跟朋友聊天,顺便再在淘宝上败两件衣服)。据一项研究显示,在同时做好几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其实跟整夜失眠的后果一样,智商会降低10分。
且不谈数据的可靠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真切地感受到,当我们在某一天做了很多事,不但没有成就感,反而会觉得很茫然。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不停地被分散和打断,失去了目标和主心骨。所以说过犹不及,少则精,多则劣。
完美主义和拖延症就像一对姐妹花。缺少充足的准备,或者过程中每一个不完美的细节,都会成为完美主义的心头刺,成为他们拖延的借口。今天介绍两个驱逐拖延症心魔的方法。一个是“5分钟起飞法”,二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5分钟起飞法”(5-minutetake-off)
很多人对“完成一项任务”会产生错觉。他们认为要行动,必须要完完全全地让自己受到某种氛围的鼓舞、与他人产生共鸣,或者干脆粮草先行,要么先报个课程、要么先看一堆书让自己更充实。等到万事俱备,才能开启一项任务。寻找灵感、做好准备没有错,但花太多时间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的灵感往往不是在准备过程中涌现,而是在创作状态下自动蹦出来的。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刚开始工作时处于冷状态,随着不停地思考、行动,逐渐进入热状态(最佳状态)。我们的画龙点睛之笔如吸粉无数的标题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所以要克服拖延症,第一步并不是来一场盛大的开启仪式,或者先读个博士学位出来,而是在对任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逼自己尽快下手。
“头也不回地走下去”
对完美主义者来讲,就算起步了,也难免一路走走停停,总是试图让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才愿意进入下一个环节。小时候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道题,再做下一道题。对普通人来讲,这话是真理,可对完美主义者和拖延症来讲,这话简直就是灾难。
我们先来看三幅图。
图一:不要以为这又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看懂的抽象派作品,这只是一个1岁小朋友的随手涂鸦。
图二:有具象的画面,有看得懂的内容,这是一个5岁小朋友画的螃蟹。
图三: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人赏心悦目,这是一个学过美术的学生画的。
如果要我从艺术和欣赏的角度给三幅画评分,显然第一幅分数很低,第二幅一般,第三幅才能获得高分。你可能会对我的评分感到不满,可能更喜欢前面两幅简单不造作的风格,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想表达的并不是每幅画的质量,而是它们的因果关系。
如果没有我们婴儿时期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的胡乱涂鸦,如果没有我们幼儿时期尽管笨拙但颇有想象力的绘画,就不会有我们日后一副又一副浑然天成、厚实灵动的画风...而完美主义正是要用尽全力毁掉护送他们走向真正成功的一层层阶梯。
下面引用奥美广告堪称经典的一段话(稍作修改),来印证这个道理。
“写广告文案就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样。跟朋友聊天不是进行面试,要允许自己有语病、啰嗦,尽管写,边写边找语感。尽量多写,先把所有问题写出来,然后再编辑、浓缩。文案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总对已经写过的话不满意,结果往往结巴。诀窍就是不要停下来改,持续地写。不要希望我们随意一改就能在几分钟内把文章改好。我们往往是在编辑文案,编辑顺序的过程中,那句想要的话自然而然就跳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些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比如建立目标、分拆目标、与他人合作、回馈自己等,但我觉得都不如前两种有效。因为只有开始行动了,起步了,你的态度、思维才会快速运转,你的行动会让你形成一种“向前冲”的惯性,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本文为原创,部分内容来自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公开课及奥美培训资料。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