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沒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理查德·耶茨
无征兆的袭来,戛然而止的离去,孤独就是如此不讲道理的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周旋,这是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带来的直观感受。十一个故事,十一种人生,感受与自己契合的孤独感同时,却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情绪。平静的叙述,灰白的书面文字,书中孤独的人,现实阅读的我,叙事者冷酷的述说孤独,倾听者陷入自我追忆:经历虽各不相同,可我似曾相识的同他们一样感到无比孤独过。
而即便如此,作为作家,耶茨给予的透明感,反而令人在感受孤独和苦楚的时候也能欣然接受。耶茨是孤独的,程度极深。父母离异的奔波童年,母亲常日高声朗读《远大前程》却整日在借居之地酗酒喧哗。正如耶茨无法理解母亲莫名的所作所为,她的母亲是孤独的。当饥饿与漂泊成为生活琐碎,耶茨不明白自己为何与那些幸福的孩子过这天差地别的生活,耶茨是孤独的。
战争没有让他失去生命,却让他的往后余生都渴望宁静与自我封闭。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相似,战后的他除了写作便再无爱好,烟酒为伴,文字作乐。为此他失去妻儿,而作品也不曾受过待见。花甲之年,身体抱恙,烟酒仍不离手,似乎只想尽快透支完自己的身体,完结这孤独的一生。
耶茨塑造的十一种孤独的人生,铺设出的十一位主人公,无一不同于耶茨般缺乏安全感以及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回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不存在有所关联的逻辑关系,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无法摆脱的习以为常的孤独,却造就了持续一生的失落与绝望。在耶茨以及他所描述的普通人身上,有共鸣却没有如何抵抗孤独的有效答案,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感受孤独的同时,感受他们的苦楚与各方面的负面情绪。以孤独抵抗、理解孤独,最后会发现,这伴随着我们一生的负面情绪也可欣然接受成为人生修炼的一部分,原来,孤独也不过如此。
01、我的孤独只是我早已习惯了孤独,更未意识到这是我不愿养成的习惯
有时候一个人那样做,不是真的想伤害谁,只不过因为他不快乐。他知道那样做不好,而且他知道自己做了之后也不会快乐,可是他还是一意孤行,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
《南瓜灯博士》篇幅中,四年级转校生文森特·萨贝拉是来自平民窟的孩子,因外貌、着装的不堪便被同学初判定为是不友好的存在。学习生活期间,他的一切都显的格格不入,看着嘻闹的同学群体,他一会儿插插腰,一会系鞋带,又再一次的将鞋带松开,时而蹦蹦跳跳,时而抿嘴张望,自娱自乐。下课的15分钟里,一个孤寂却又假作快乐的男孩最终还是被自己无法找寻更多的自我快乐而伤的体无完肤。毫无疑问,文森特是个被排除在外的边缘人,在同学们的心中,甚至在他自己心中即是如此。
班主任普莱斯小姐目睹了文森特的一切,也是唯一一个在那个冰冷、陌生的地方想走进文森特内心的人,课上普莱斯鼓励文森特展现自己的画作,并赞扬他的天赋以及想象力,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至少文森特恢复了些许信心。为了加深文森特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普莱斯小姐策办的班级自我介绍活动时,文森特积极举手参与。他兴高采烈的上台讲述,但他的说辞总是建立在迎合其他同学的爱好,错漏百出的语述,紧张蹩脚的气氛,再次让他真正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笑柄,而“南瓜灯博士”的外号也由此而来。
对于文森特·萨贝拉来说,将他推入大家的群体,这无异于另一场灾难地。缺乏安全感,极度贫穷,周遭环境本身的参考,都让他无地自容。群体中所有人的行为,都会给他的心灵造成刺激和内心深处的伤害。
内心孤独,极度脆弱男孩,突然间成为了瞩目的对象,带给他的只有恐慌,比如“南瓜灯博士”,就是一种未知本能的恐慌表现。犹如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长期跋涉来到耶路撒冷金碧辉煌的圣殿前,圣殿的庄严、神圣,是信徒心中难以掩饰的恐慌。
作为孤独者的文森特·萨贝拉,他需要关爱,但他不需要带给他无别于新“灾难”的关爱。他以自己的方式构建自己高度防卫的堡垒,构建自己与他人的接触。他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