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刘绍禹
和大多数俊美得如诗如画的民谣歌手、唱作人相比,汤姆·威兹并不帅,还有些丑。但他永远是你想听、想看、想知道的人。他从不靠外形打天下,在电影中常演危险粗莽的角色,是大导演手中恶棍、连环杀手、逃狱犯的最佳人选,甚至还直接演过撒旦。
他全身都散发着恶魔吸引力,是你最想远远躲开却也最禁不住想要认识的人,但选择躲开的反而是他。功成名就后,他与家人在郊外一处葡萄农场隐居,从不与采访记者约在自己住处,一般都去他最熟悉、人们也最熟悉他的地方——酒馆。
《醉钢琴与地下蓝调》的英文原书名是“TomWaitsOnTomWaits”(汤姆·威兹谈汤姆·威兹)。这是美国采访辑录最爱用的名称,能冠以此名的书,几乎都为受访内容贯穿那位艺术家一生的“生涯定本”。其丰富性,定论性,记者提问做的功课之足,受访本人的坦诚相告,都是其他访谈录所难及。
自我:
将岁月刻在脸上,用嗓音杀出天地
汤姆·威兹是摇滚界最能在自己脸上刻写岁月痕迹的人,他赖以为生的歌喉是所有人类中最烟嗓的烟嗓,这样一个被人间无数故事笼罩的人,难免会传闻加身。他艺术中的沧桑,已经完全是一种奇观化的,“只做自己”便成为众人眼中的奇景。因此汤姆·威兹尤其需要自我袒露,才能让观众穿透这层层迷雾、外衣、妆容,看到原本的他。“做一个真实的人”,对一名歌谣写者、百变演员来说本无必要,“捏造人格”是戏剧大师的工作美德,可多变如汤姆·威兹,还是需要这样一本“恳谈录”,用自己人生时间线里各个地方的自己,来拼装、还原出一个能让听众认得出的根源歌者。
《醉钢琴与地下蓝调》是按照威兹音乐生涯整个唱片序列,整理出来他在各个时期与记者的对谈,还有音乐电台、杂志对他当时发新专辑所写的评论文章。等于这本书不是生涯末尾概括式的,而是历程式的,威兹本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星运”里的每种完全不一的状态,也能看出他生涯的几大转轨。
汤姆·威兹最开始就是最独一无二的“失败家”形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越战烽火正酣,当时的根源音乐歌坛还依旧是鲍勃·迪伦的天下,迪伦自从吉他插上电以后,更为激烈的声响,形式上更无懈可击的反战歌曲,是当时听众的最爱。汤姆·威兹一开始也弹吉他,后来发现在钢琴上作曲更顺手,改成钢琴弹唱,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吉他英雄们相比,观众会觉得太文绉绉了,在每人都为迪伦、约翰·列侬、滚石乐队迷狂的年代,汤姆·威兹沿袭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爵士乐,还有雷·查尔斯的蓝调钢琴,都不在大众注目的焦点内。再加上威兹的造型也并不是当时嬉皮文化里最受欢迎的“花一样的摇滚美男”,在他年到年连出两张录音室唱片和一张现场专辑后,他仍是典型的小众乐人。但那是列侬、迪伦“一首歌止战”的年月,有什么是摇滚乐做不到的呢。
此时二十多岁的汤姆·威兹,对“潦倒”有直观而精细的刻画,你只要看着他这人、听他歌所唱,就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底层是什么样的状态。书中讲,他早年时候,每周都去他的故乡南加州三百里之外圣地亚哥的“游吟诗人”酒吧演出,参加那里每逢周一举办的“民谣自荐歌会”,就是一帮不知名的艺人排队上台表演,他每次都只够表演三四首歌,就必须要赶回家的末班长途大巴,车到家往往太阳就出来了。
与一众没出名的歌手乐手混搭上台,想被观众认可,也衡量自己在这帮歌手里算不算出色的,更重要是希望被坐在后面黑影里抽雪茄的唱片公司经纪人相中。汤姆·威兹早年这段经历让人想起电影《小丑》里轮番上台的脱口秀喜剧演员们,也许艺人的舞台艺术在成型之前都要经历这样的黑暗挣扎。
转折点在威兹年从欧洲演出回来后,身边人都注意到他说话的声音变了,变成类似声带小结不愈的沙哑嗓音,还特别低沉,他一开嗓唱歌就像一头老狗在吠叫。从第三张专辑《SmallChange》(小零钱)开始,汤姆·威兹最著称的“抹布嗓”就出现了。经过之前几年的创作经验和人生积累,他的歌也更成风格,继续了一开始就有的困兽犹斗感,同时又是戏剧性的,时时都有一种夸张带来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威兹所有音乐的精髓。
真我:
人不会重要过一滴雨水,命运顺风摇摆
《醉钢琴与地下蓝调》的早期访谈里,汤姆·威兹的谈话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