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曲№20
(c小调)
总体分析:
前奏曲像一首教会中吟唱的圣歌,音乐沉浸在压抑的情绪中,感受不到光明,似乎在内心深处表达着作曲家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首圣歌的音乐建立在大众合唱与个人独唱的交替基础上,像是合唱提出问题,期待在独唱的乐句中回答,然而回答与提问并无多大关联,似乎留下了更多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有部分戏剧化强烈的对话,如同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运用。
全曲的结构大致可见三个部分,每部分都由合唱与独唱的对话构成。总的来说,全曲结构可以看成由合唱与独唱的三次大的对话构建而成。当然,第三部分后部对话变得短促而频繁,正是表现出乐曲结束部分的特点。
调性运用c小调写成,奠定了表现压抑、低沉与忧伤情绪的调性基础,随着音乐的发展,调式从第二次对话开始变化丰富,并不同于传统手法。
另外,此曲拍号为4/4、5/4、7/4、3/2交替,前面两个大部分以4/4拍子为主,的节拍律动与合唱的沉重坚定配合恰当,独唱部分节奏更加自由而常常打破4/4拍子的节拍固有强弱规律。第三部分中用几种不同拍号不断交替,直至结束。
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为第1-15小节,由一次合唱与独唱的对话构成。调性为c小调,合唱与独唱都停止在属和弦上,构成的正格半终止的感觉。
第1-8小节,首先以合唱的四声部形式开始歌唱,看似四声部,实际为音域跨两个八度的两个声部组成,与9世纪前后的宗教音乐Organum相似。第一声部与第四声部间隔两个八度平行进行,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间隔一个八度平行进行。这种两个声部却表现出四个声部合唱的形式,创造出嘹亮沉重又英勇严肃的声音效果。如下谱例20-1,两个平行的外声部歌唱更加具有旋律感,坚定朴实中稍显丰富而变幻莫测,两个内声部的平行进行通过平稳持久的全音符来为外声部做陪衬与和声支撑。这段用四拍子有规律的节奏表现出音乐朴实平稳的特点,并运用c自然小调或说C爱奥尼亚调式表现出旋律低沉严肃的特点。
谱例20-1
如上谱例,当第8小节低音停止在属音G音上时,合唱停止了,并凝固在低音属持续音上,之后这个G音一直持续,始终伴随着独唱声部,似乎等待着独唱给出前面合唱部分提出问题的答案。
第8-15小节,通过前面结尾延续下来的属持续音的衔接,在第8小节后两拍小字二组G音上用微弱的试探性的声音进入独唱段落,第8小节是合唱的结束也是独唱的开始。进入独唱段落,旋律立刻开始丰富,三连音、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等等丰富着波浪起伏的旋律,音乐有着生动的朗诵的特点。旋律中变化音#F与还原A音的运用,并没有影响调式感,而是增添了旋律的忧郁凄凉感,旋律从中间起更加柔弱温和,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从容和缓的特点,同时有点凄凉悲伤的感觉。独唱的开始与结束统一在属音G音上,是旋律形成意料之内的圆满感。
第二部分为第16-38小节,也是由一次合唱与独唱的对话构成。较第一部分合唱与独唱都得以发展,长度增加,情绪力度变化都大大增加。调性由c小调开始,经过复杂变化转换,最终停止在bA利第亚调式主和弦上。
与第一部分对应位置,合唱与独唱的结尾低音看似都停止在bE大调的主音上,但是实际意义却不同,合唱结尾的bE音构成三和弦是多利亚调式主和弦的意义,而独唱部分的低音持续音bE音有bA利第亚调式的属持续音的意义。合唱的调性变化更为显著,独唱保留了感人自白的特点,通过新的节奏特征得到丰富和完善。
第16-27小节,仍然首先以合唱的四声部形式开始歌唱,看似四声部,实际仍为音域跨两个八度的两个声部组成,这与第一部分的做法相同。与第一部分合唱不同的方面有许多,首先是意境的升华,新的旋律方向展开了原有合唱主题,使合唱长度增加了四个小节,音乐更加变幻莫测,音域拓宽。出现了丰富的调式变化,这些调式变化都远离于原调C爱奥里亚调式,第21-22小节的远关系调B大调突然而至,第23小节刚刚对c小调有所回归,第24小节突然进入bD大调,而第27-28小节又停止在bE大调主三和弦上,沿着前面的bD大调感觉像是停止在bE多利亚调式主和弦上。
随着调式复杂变化,音乐内在力度强弱变化也更为丰富。因此这段合唱音乐上内涵更丰富,焦虑的情绪表现的更为生动,而结束的bE三和弦又相对前面调性的复杂,给人以圆满结束的感觉。
第28-38小节,前面结尾延续下来的bE持续低音在这一段落一直延续,这与第一部分的做法相同。第28小节的高音区进入独唱段落,与第一部分独唱的G音进入相同,起始的音乐材料也近似,音乐仍然具有生动的朗诵的特点。
较第一次独唱,旋律继续用三连音、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等节奏丰富的同时,增加新的积极的附点节奏,如第30-32小节中运用连续附点八分音符接十六分音符的律动,出现更多积极热情、变幻莫测的特点,增加了原有独唱的表现范围与情感的丰富程度。最终高音、低音声部都汇集在bE音上,创造了充分的结束感。
第三部分为第38小节至结束,由合唱与独唱多次越来越密集的对话构成,不同拍号的交替频繁。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好像焦虑由一个个歌唱者带来,而只有到独唱插句的结尾才最终恢复平静,声音回到安静的三和弦中得以最初群体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平衡,这种心情复杂的美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这部分第38-46小节仍然是合唱段落,但是这里的合唱段落音乐结构改变了,声部内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重新塑造。内声部变单薄成为一个声部,低音声部成为八度重复,与高音声部一起强化了旋律,并节奏强弱规律性减弱,有4/4与7/4的拍号交替。结尾的第46小节和弦进入be小调主三和弦,同时成为下一独唱部分的伴奏,多声部嘹亮的声音变得浑浊了。
接着,第47-49小节独唱段落变成两个半小节的短句,用简短的、更加平和的、与先前相比忧伤的乐句,但表达并不平静的心情,材料保持与前面独唱段落的密切联系。调式显现复杂性,独唱下面声部为前面合唱段落持续下来的be小调主三和弦持续音,而高音声部的独唱旋律具有c旋律小调的特征,在很弱(pp)的力度下呈现无奈的、黯然的矛盾抗争。第49小节的结束音落在还原A音上,更加剧了焦虑的不稳定性。
第50-52小节又一次短小的合唱,合唱实际上是从第49小节的最后一拍先现,为避开第50小节的强拍感,以此扰乱合唱原有4/4的节拍重音规律,并结合5/4拍让人抓不到重音规律,并旋律方向总体下行,伴随着bD音的记忆,第52小节强拍停在bB和F音构成的音程上,给人以bb小调主三和弦的效果,情绪显得更加忧郁暗淡。
第52-59小节,独唱与合唱的快速交替对话,并声音越来越弱,越来越绝望。最终三个小节第57-59小节出现的还原E音,让音乐以极弱(ppp)的声音勉强将合唱与独唱汇合到C大调的主和弦上。全曲用微弱的音响在光明的同主音大调结束,使乐曲最后出现新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