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乐谱上记载着作曲家希望传递给他人的全部信息。当演奏家拿到一份新的,不熟悉的乐谱,就开始了由陌生向精通的过程。
提到正确的读谱,许多人认为只是音符的正确、节奏的正确。而事实上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标记,都直接影响对乐曲的理解、表现对乐曲风格的处理。
1、音乐术语:乐谱上的术语乃至文字亦随时代发展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详,越来越长。包括乐曲情绪、表情、音乐的性质、速度等等。这些术语提示学生,乐曲是欢快的或抒情的、是快板还是行板或慢板,这直接关系整个作品的风格把握。
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谈到贝多芬是第一位在乐谱上详细作出各种演奏指示的作曲家。无论是在速度方面还是表现范围及力度上都大大扩展了表情术语。这与巴赫几乎完全不作指示,与莫扎特只作很少一点指示,形成很大对比。在贝多芬以后,作曲家们注明的演奏指示越来越详细,发展到20世纪作曲家经常用大量文字来阐述他们对演奏家的要求。所有这一切都是任何演奏家在“读谱”阶段必须注意的,不可半点粗枝大叶,不可半点疏忽遗漏,不可半点掉以轻心。
2.表情记号:包括力度记号,踏板记号,延长记号,反复记号,高八度或低八度记号,重音记号,等等。在欧美钢琴音乐发展史中,不同时期作曲家给自己的作品所加上的表情记号是不同的。比如,巴赫几乎不在自己的手稿上标明任何表现或表情记号。除了极少例外,没有连线,没有力度,没有踏板;不标明哪里应该断,哪里应该连。他的手稿除去音符而外,几乎是一块“白板”。有时甚至连运用什么乐器演奏也不加以注明。莫扎特所标明的连线指示了基本乐句的划分,力度记号也多于巴赫,但一般只在p与f之间的范围内。贝多芬是所有作曲家中第一位详细注明表情记号的人。越到晚期作品,注得越详尽。把强弱之间的对比扩大到极弱(pp)与极强(ff),而且经常使用突强(sf),强后突弱(fp或sfp)等等极端的力度对比。浪漫主义作曲家一般都相当详细地标明了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要求。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往往每一个音就有关于不同的力度,踏板与演奏法的指示,从pppp到ffff,幅度更加宽,还有sf、sfz或crese、dim等等。这些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作曲家的差别,是每位演奏者在接触乐谱的一开始就必须充分加以注意的,它同样关系到了乐曲演奏中音乐的表现。
3、表现符号:包括连线、跳音、重音、顿音等等。这些符号对于音乐的分句、语气,乃至风格关系极大。哪几个音应该连在一起,哪些音应当断开,哪些音应该跳,跳音又各有多长,这一切不仅是读谱的问题,而完全与音乐风格联系在一起。然而,一位演奏者从一开始就应当把作曲家在乐谱上所指示的一切准确地演奏出来,音符时值长短,音与音乐之间的连断,乐句的划分,都是十分重要的风格问题。从一开始视谱时,就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一丝不苟,不要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后再来纠正。
总之,读谱可以使演奏者获得他应当在演奏中加以体现的一切内容。演奏者从谱中读到的东西越多,他内心的音乐就越生动,越丰富,越充实。于是,他的演奏也会越规范,越具有学术水准,也越有个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