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日,当90后钢琴演奏家毕聪再次登上第九届深圳钢琴音乐季的舞台时,心中有万千感慨。20岁那年,毕聪也曾受邀参加第三届深圳钢琴音乐季,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那段日子里,比起当演奏家,毕聪更热衷于体验人生百态,他在纽约的酒吧卖过酒,炒过股票和期货,他甚至看中了医美行业的发展先机,在广州租下了一层楼,搞起了医美事业。他甚至决定要把深圳钢琴音乐季的演出当作自己的“谢幕演出”,而转身走下舞台时,久违的、身为演奏家的成就感回来了。他突然意识到,舞台才是属于他的世界。第二天,毕聪就飞回纽约继续曼尼斯音乐学院的学业,之后又考入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并跟随钢琴家刘孟捷学习,直到硕士毕业。“回美国的那一刻,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学会怎么弹好琴。”
会发力,才能弹好琴
中国有几千万琴童,每个琴童都会弹琴,但是能弹好琴的却少之又少。毕聪认为,想要弹好琴,首当其冲就是要学会如何发力,在这点上他尤其要感谢老师刘孟捷。“从小到大,我遇到了非常多的好老师,比如张晋老师让我在演奏技巧上有了飞跃,邵丹老师教会我细致地研究谱子,而刘老师则教会我如何通过钢琴这个介质,以自然的方式发出心底的声音。”
在毕聪看来,以最自然的方式发力,是演奏好乐器的首要条件。以演奏家每天动辄七八个小时的练琴时间来计算,长此以往手臂一定会出问题,音乐的道路也不会走得长远。“从刘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如何调配全身的力量,以自然的方式精准地控制音色和音量。”硕士毕业之后,毕聪还和刘孟捷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探讨音乐、哲学和人文的话题,“最近交流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把庄子的生命哲学注入到音乐中去。”
的确,留着长发的毕聪怎么看都是洋气的艺术家范儿,但是多年留学在外的他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会读《四库全书》研究其中的曲牌,也会去拜访“非遗”传承人、三弦演奏大师杨子春,随身携带的书籍竟是作曲家瞿小松解读古典文学大家的《之间》。“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在某种层面上是非常相似的,无论是民歌、曲艺还是戏曲,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在毕聪看来,当下的年轻人当然要了解西方先进文化,但是更要充分了解和挖掘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看得出,毕聪有着一份创作民族音乐的野心,“从古至今,一代代的作曲家在民族音乐的发展上建起一座座亭台楼阁,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为之添砖加瓦。”
被问到最爱的作曲家时,毕聪说,“我很喜欢舒伯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但是从小到大,我最爱的还是巴赫。”毕聪认为,巴洛克音乐才是真正的文艺复兴,“相比文艺复兴音乐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巴洛克音乐冲破了传统,而变得更加热烈而张扬。巴洛克音乐无疑带动了整个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在他看来,若不能透过巴赫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
高光之后,体验人生百态
1岁时抓周抓到了一个迷你钢琴,4岁即成为小小琴童,毕聪和音乐的缘分似乎是命中注定。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到附中,毕聪怎么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没有哪个孩子的青春期不叛逆。回想起那段经历,毕聪最想感谢自己的父母,“一直到我去茱莉亚学院读预科前,他们都会那样陪着我练琴,他们让我练十个小时,也会陪我十个小时。”作曲家父亲的陪伴无疑是高质量的,爸爸会从创作的角度对毕聪演奏的曲子进行理性分析,让他自主思考,但是不会给他答案。“比如他会跟我分解曲目的和声,作曲式分析。”除了做高级“陪练”之外,父母对他的培养也是全方位的,北京有音乐演出时,一家人场场必到;附近的唱片店又来了哪位大师的唱片,父母一定会第一时间买到家;他们还会带着他到处去拜访名师寻求指导。“当时就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音乐家,音乐家不用练琴练得那么苦,现在想起来,感觉还可以练得更苦一点,这是必经之路。”
在毕聪的成长中,有过“一战成名”的高光时刻。年,在央音附中读二年级的毕聪获得了与指挥家余隆执棒的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出的邀约,15岁的他站到了常常听音乐会的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上,在余隆和中国爱乐的带领下,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15岁的毕聪与余隆执棒的中国爱乐合作这次演出经历为他带来了相当多的演出邀约,毕聪却决定出国留学,登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先是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茱莉亚学院预科,又在曼尼斯音乐学院被授予总统奖学金。纽约自由、独立的艺术氛围,让毕聪结识了来自各个行业的精英,他却开始找不到方向了。“那时候有一个不成熟的念头,感觉自己比同龄人强,和中国最好的指挥和乐团合作了,在美国最好的音乐学校学习了,自己基本已经到了‘天花板’了。现在想起来,不过是井底之蛙。”抱着这样的念头,毕聪在大一时休学了。不到20岁的他开始体验人生百态,在纽约的酒吧卖酒,跟着朋友做股票和期货赚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在广州的江边租下了一层楼搞起了医美事业,并且规划好怎么复制自己的模式,进行“裂变”。
恰逢第三届深圳钢琴音乐季开幕,毕聪作为受邀嘉宾到开幕式上演奏。登台之前,他还笑着和朋友们声称这是自己的“收官之作”,然而,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听着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一时间,久违的、身为演奏家的成就感回来了。他突然意识到,音乐给人带来的力量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下了台,他回到家跟父母认错,随即回到了纽约,一直读到硕士毕业。
重新出发,登上卡内基舞台
重新到美国,直至年5月硕士毕业后回国,七年时间里,毕聪的世界基本就是“两点一线”,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回家练琴、读书和健身。自发性的学习让毕聪大踏步前进,“从20岁到27岁,七年练琴的效率,是之前十几年的两三倍。”25岁时,毕聪如愿登上了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的舞台,举办了“琴系生命——青年钢琴家毕聪独奏音乐会”。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毕聪说,“孩子的大脑就像肥沃的土地一样,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要撒各种各样的种子,静待花开,如果花没开,就是时机还没到。”
回国后,毕聪的个人独奏会从年8月6日开始从家乡广州启程,五个月间在全国举办了十余场。“好的演奏家要淋漓尽致地展现个性,而大师级的演奏家则是在传递思想。”毕聪认为,演出市场中并不缺市场化的演奏者,他们在照顾到观众喜好的同时,在有限范围内尝试进行小突破,试探观众的反馈。毕聪却认为一场演出“不能太考虑观众的感受”,而是要去带动、感染甚至引导观众,“按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的说法,艺术感染力取决于艺术家传达的三要素——独特、清晰、真挚。做到这三点,才称得上演奏家,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张硕/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