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东方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的《宋美龄传》。
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宋美龄,但却是一个西方作者写给西方读者看的名人传记,英文原著于年在英国出版。
时任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奥维尔.谢尔评价本书:“从清末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宋美龄在纽约去世,作者将宋美龄的一生生动地融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中。”
权威传记
作者汉娜.帕库拉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擅长的领域是为王后作传,在《宋美龄传》之前,《罗马尼亚玛丽王后传》、《德意志腓特烈皇后传》是其代表作。
然而汉娜.帕库拉除了跟宋美龄同样毕业于卫斯理女校以外,其本人跟宋美龄再无任何关联。因此一些人质疑,作为一个跟宋美龄没啥关联的美国人,真能做好宋美龄的传记吗?
其实,美国学者在研究宋美龄的生平上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比国内学者还要更方便一些。
宋美龄一生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美国度过。
她少女时代在美国留学,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多次赴美俨然半个大使,年后频频赴美疗养,年蒋去世后更是彻底定居美国。
因此美国官方、媒体界乃至民间留下了许多涉及宋美龄的档案资料。
同时由于当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民国高层以及他们的后代,很多都移民去了美国,因此这些与宋美龄息息相关的人物的资料其实也大多在美国。
按照作者在一次采访中的说法,这些资料散落于美国各种机构的档案部门里,她需要到处寻找。
例如她曾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找到了大量关于宋子文的材料和蒋介石的日记。
汉娜女士的查找范围甚至涉及FBI。
蒋介石还在世时,他移居美国的前妻陈洁如曾写过一本回忆录,要在美国出版,其中有关于老蒋如何通过政治联姻上位的负面陈述。
据美联邦调查局的档案显示,美国国务院曾阻止这部回忆录的出版,因为担心这些丑闻会引发与蒋政府之间不必要的争端。
而这份联邦调查局档案,就是汉娜.帕库拉通过美国《信息自由法》的相关法律程序获取的。
而且宋美龄还有一个美国闺蜜。闺蜜名叫艾玛.米尔斯,是宋美龄在卫斯理女校时的同学。
宋美龄跟米尔斯之间的友谊深厚而长久,数十年间经常通信。宋美龄把米尔斯视作可以敞开心扉之人,在给米尔斯的信件中往往十分坦诚地谈及一些日常的话题。
宋美龄晚年曾写信给米尔斯要求她销毁一些信件,不知米尔斯是否有照办。
如今这些信件也都已经公开,成为汉娜.帕库拉了解生活中的宋美龄的依据。
按理说宋美龄在国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骄矜的、不体恤人的贵妇形象。很难想象她有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闺中密友。
但其实宋美龄有这样一个美国闺蜜并不奇怪,她的种种骄矜傲慢行为恐怕只是对中国人才有,而对美国人,她是十分谦和有礼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中国更有地位,深层的原因在于她更愿意把美国人当成“同类”看待——她是一个“精神上的美国人”。
宋美龄曾亲口说:“我除了容貌之外,再没任何别处是像一个东方人。”
那么宋美龄是怎么变成这样一个“精神上的美国人”的呢?这恐怕就要从她的家庭,她的父亲讲起。
宋美龄的家庭
讲述宋美龄的故事当然要从她的父辈开始,汉娜的《宋美龄传》也是如此。
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树原名韩教准,年出生于海南(当时属广东)文昌县。韩家跟当时福建两广沿海一带的很多家族一样,是靠下南洋为生的。
韩教授很小就想跟大哥去爪哇港口做徒工,十分辛苦。后来他的一个在美国波士顿开店的舅舅看韩教准聪明又勤快就提出带他去波士顿给自己打下手。
韩教准当然十分愿意,于是就跟舅舅去了波士顿。这个舅舅没有儿子,韩教准实际上就是过继给他了,从此随了舅舅的姓,改名叫宋查理。
舅舅的店是经营茶叶和丝织品的。做店员当然比在港口干活舒服多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宋查理又不安分起来。
倒不是他好吃懒做,而是他萌生了读书的想法。
宋查理在波士顿结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跟其中的温秉忠、牛尚周成为了朋友,看着留学生每天汲取知识、朝气蓬勃的样子,宋查理不甘心做卖茶的店员了。
舅舅不同意他读书,因此宋查理从店里逃跑,当晚混上了一艘开往美国其他城市的船,准备远走高飞。
结果很快就被船长发现了。这位船长是一名基督教徒,在“审问”过程中,船长发现这个十几岁的中国少年英语很好,很聪明。
于是在得知他想读书之后,船长开出了条件。
船长提出如果宋查理愿意皈依基督教,那他可以资助宋查理读神学院,将来成为传教士。
当时的西方国家是把传教当做一项重要事业的,为此投入很多人力财力。其实当时宋已经十几岁了,恐怕也唯有通过这条渠道才可能得到西式教育。
因此宋查理同意了,从此皈依了基督教。在船长的安排下,一位美国富翁资助了宋查理,宋查理十分好学,一路读到杜克大学圣三一学院。
毕业后宋查理就到中国上海做起了传教士,并改用中文名字宋嘉树。
在传教工作的过程中,宋嘉树有一次自费印刷圣经,机缘巧合之下,居然大赚了一笔。
从此宋嘉树就开始经商了,由于他的留洋经历使他在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很有优势,因此经过连续几次成功的投资,宋嘉树成了上海滩有名的大实业家。
宋嘉树的妻子,也就是宋氏姐妹的母亲名叫倪桂珍,其母徐氏是明末著名学者徐光启的后代。
倪桂珍虽是土生土长在大清,但其家庭比较开明,倪桂珍从小上的是上海的教会学校,没有缠足,会弹钢琴。
这样的女子当时是不好找婆家的,但认识宋嘉树后,两人却一拍即合。
宋嘉树倪桂珍有三子三女共六个孩子。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宋嘉树十分上心,他有一个宏愿,就是希望能培养出像林肯、华盛顿那样的大人物。
那么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简而言之,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把子女培养成精神上的美国人。
虽然宋嘉树住在中国而且全家都是中国人,但他却尽可能地营造美国式的生活。
虽然他居住的上海异国氛围已经很浓厚了,但他为了营造一种美国式田园生活,不惜重金在虹口靠近乡下的地方买地盖别墅,风格完全仿造美国乡绅豪宅。
宋家人在家的日常着装也是向同时代的美式着装看齐。
因此宋家姐妹从小就是穿着美式的连衣裙在美式别墅的园子里奔跑玩耍。
文化教育上,宋嘉树可以说是精英教育的先行者,他的孩子们从小就听他念英文故事书,稍长大一些后,宋家每周举办演讲会,孩子们轮流上台演讲。
孩子们还办过手抄周报,一直办到小儿子宋子安上中学才停止——这些教育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宋嘉树夫妇都是基督徒,宋美龄五岁起就被送到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在上海办的中西女塾读书。在这些影响下,宋美龄也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十岁时,宋美龄就被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学习生活了十年,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直到从卫斯理学院毕业后于年回国。
客观上说当时美国已然是世界一流的工业国,而中国却处在军阀割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潭中,两相对比之下,缺乏爱国教育又自视甚高的宋美龄恐怕从这时起就已经把自己归类为美国人了。
骨子里仍是中国“人上人”
宋美龄向往美国、信赖美国的心态影响到她一生中很多决定。据说蒋介石晚年有一次做前列腺手术,原本各种前期工作都是由当时台湾顶级的中国医生做的,但临手术前,宋美龄却执意要求换美国医生,中国医生她信不过。
仓促之下哪里去找美国医生呢?最后只好把驻台的美国海军军医请来了。结果手术中竟出了差错,给年老的蒋介石造成很大痛苦。
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便搬到美国定居直到去世,其灵柩至今安放在纽约芬克里夫公墓。
这样的归宿对一个精神美国人来说也算是得偿所愿了。然而讽刺的是,她去世后美国人给她写的“盖棺定论”的传记中,却直言她虽然可以侃侃而谈美国精神,但并不懂得如何身体力行。
传记作者汉娜也表示:“对蒋夫人的个人价值观不怎么认同。”
宋美龄在美国的“高光时刻”在年,当时美国媒体对她的国会演讲竞相报道,一时间美国记者们把这位蒋夫人夸得天花乱坠。
不过据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回忆,其实当时罗斯福夫妇随着了解的加深,已经看出宋美龄并不像她表现出的那样值得敬佩。
例如宋美龄在白宫居住期间,虽然其卧室配有召唤铃和电话,但她从来不用,在需要什么的时候,她会走到门口,击掌召唤仆人。
罗斯福夫人对此评论道:“这是她在中国老家召唤苦力的习惯,但在白宫被认为是很不得已的动作。不仅美龄期望被底下人当皇族伺候,她的外甥、外甥女也一样自命不凡……”
宋美龄访美是为给抗战中的中国拉援助,然而据当时战争新闻处中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的说法,年夏天宋美龄回国时,乘坐的是军用飞机。
一个美国士兵搬运宋美龄的行李时不小心摔破了一个箱子,结果里面全都是化妆品、内衣、以及各种美食零嘴。
当时美国往中国运送物资十分艰难,需要经过驼峰航线,不少美军飞行员在这条航线上丧命。因此美军士兵见状十分愤怒,把散落的东西胡乱塞进箱子里,抬上了飞机。
汉娜.帕库拉在《宋美龄传》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其实是“最后的女王”。
这是出版商定的名,但她同意了。因为“在很多方面,蒋夫人就是一个旧时代的女王。”
“蒋夫人认为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比如,国民政府下令禁止在公共场合抽烟,但她照样抽。”
可见,美国人对自诩高度西方化的宋美龄并不认同,可以说完全不觉得她“西方化”。
宋美龄身为蒋家王朝的核心人物,在大陆和台湾留下的形象都不正面,如今连美国对她的“盖棺定论”都是“不怎么认同”,看来宋嘉树教育方式的正确性还是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独家专访《宋美龄传》作者、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少装女王,她或许更有作为”,《时代周报》,
HannahPakula,最后的皇后:蒋介石夫人与现代中国的诞生,SimonSchuster,
宋庆龄父亲身世之谜:本名姓韩并不姓宋,央视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