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有人大代表提出我们应该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改革意见,最终教育部决定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时下调至6%-8%,这个比重已经低于语文、数学两大主课。
对于教育部的这次尝试,网友们的意见两极分化,一部分网友认为绝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用不到英语,只降低英语教学比重还不够,应该直接将英语踢出主课,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分配给更加实用的物理和化学等科学学科上来。但是另一部分网友认为英语应该继续得到重视,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闭门造车不可取,而且现在最有价值的学术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文献,不会英语在学术世界内就等于无头苍蝇……
松鼠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是错的,都有各自的道理,两种观点在不同的角度也都能说得通……但是松鼠更倾向于支持第二种观点,但又有所不同,松鼠的个人意见总结就是:“可以尝试降低英语教学占比,但绝不能一刀切地直接将英语踢出主课。”
历史不能证明学习英语是错误的
如果决定要将英语踢出主课,那么至少得有历史的事实来证明将英语纳入主课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从现实来看,好像很难找到这样的历史事实。相反的是,历史上学习英语带来的好处却显而易见,比如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学术和技术领域遍地开花、高学历人才储备丰富……这些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学习英语带来的改变,但是至少和学习英语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既然历史不能证明学习英语是错误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冒着未知的后果去盲目地将英语踢出主课?
不学英语=学习传统文化是理想,不学英语=玩游戏才是现实
还有人说,我们可以拿学英语的时间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觉得这种观点就是扯淡了,如果取消英语这门课程,孩子们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你觉得孩子们会拿这部分时间来学习琴棋书画还是畅游王者峡谷?有人说,那可以把琴棋书画也纳入考试,强制小孩学习,那么问题又来了,学习英语你有张嘴就行,但是学习琴棋书画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那可不便宜,历史以来,琴棋书画就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有能力去学习的。那有人说,如果学习传统文化不可行那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啊,这些比英语有用,那么请问有多少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又有多少的孩子课后能够主动地自我学习?
中小学学业内容并不多,社会远比学习残酷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有多少人希望能够回到读书时代重新再来一次?在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当我们毕业后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之后,我们才知道学校简直就是天堂,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家庭背景的人来说,学习依然是跨越阶层最好也是最公平的通道,而普通人获取教育资源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义务教育和公立教育,而一旦这部分的资源减少,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去和精英阶层家的孩子们竞争?当你进入大学ABCD都说不清楚的时候人家已经能够流利地用英语和外国人对话,你觉得这两种人未来谁能走的更高更远?
英语不是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核心原因,无意义的内卷才是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正式将英语纳入中学必修课,但是学生和家长抱怨课业负担重的话题出现在21世纪,所以无端的将学生课业负担重归咎于英语极为不合适,讲英语踢出主课也不能从源头上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按照现实的情况,取消英语的结果更可能是学生家长又给孩子多报了一个兴趣班。
其实现阶段中国家长们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不只是学习,他们也不希望孩子们早早佩戴上近视眼镜……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学了什么自己孩子也必须得学……这样的结果就是家长和孩子们都过得很累,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不是每一个人努力学习钢琴都能成为郎朗,平凡和普通才是主流……
结语——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参天大树
我们每个人命运的开始都不同,有的人出生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哪怕他只是一粒小草种子,他也能长得比其它草更壮、更高也更绿;有的人出生在戈壁荒漠,哪怕他本来是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他也没有机会生根发芽……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就像是往整片大地无差别地施肥,或许这种施肥对于生长在黑土地上的种子无关痛痒,但是对于生长在隔壁滩上的种子来说,这就是他们未来生根发芽的全部希望,而英语就是这肥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就像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弹一星的核心科学家都是留学归来的,为什么当时我们没有本土科学家?因为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诞生科学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