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刘广宁,可能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但是要是说起《魂断蓝桥》玛拉是不是很多观众DNA都松动了。
刘广宁的一生不知道为多少优秀的角色配音翻译,其声音铿锵有力,百转千回,堪称一代配音大师,喜欢她的人更是称其为配音公主。
而就是这么一位人前风光的艺术家,却也有着不知多少辛酸与无奈。
丈夫因误诊而死,自己也不得不提前退休,最终,独自一人在上海离世。
那么,刘广宁先生的一生又到底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波折故事?
而这位天之骄女,又有着哪些值得我们所铭记的故事?
世家名门在谈刘广宁之前,不得不介绍一下刘广宁的家庭背景,刘广宁的祖父刘崇杰不仅是名臣林则徐的外孙,还曾在晚清和民国先后担任过四国公使,是民国著名的外交官。
而且,刘崇杰还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国画大师徐悲鸿等人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往。
出生在这么一个家庭背景中,刘广宁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在刘广宁出生的年,正是中国的动荡之期,但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倒是难得的平稳。
直到年,伴随着珍珠港事变后,日本彻底与西方撕破了脸,开始疯狂的入侵英国的殖民地,而香港也沦为了日本的攻击目标之一,陷入了战火乱世之中。
无奈之下,刘广宁只能在四岁时,随家人离开了香港,跑到局势相对稳定的上海避难。
不过,虽然说是避难,但由于家庭条件相当优越,在上海的刘广宁并没有吃什么苦,从小就被送到了外国人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精通法语,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多种文字。
也正是在这些学校中,刘广宁接触到了法国歌曲外国童话以及中国的童话。
应该说,刘广宁确实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少女,除了对那些童话故事颇感兴趣外,在音乐和文艺上的造诣也是相当了得。
五岁的时候就弹了一手好钢琴,12岁时就博览群书,阅读了中外大量名著,其文学功底之扎实,让那些老师们都叹为观止。
此外,虽然喜欢看书,但刘广宁可不是一个书呆子,恰恰相反,在小学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参加学校的戏剧和诗歌朗诵活动,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和无数少女一样,刘广宁开始也是想要当演员,但由于一些原因,精通外语的刘广宁没能登台演出,而是负责翻译录音。
没办法,那年头懂外语,而且合格的录音员实在太少了,可比演员珍贵多了。
而且那个时候配音也比演戏麻烦,因为彼时录音所用的胶片基本都是从外国购买的,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数量也十分有限,录音员只要说错一句话,就会让一卷胶片报废,让演员从头再演。
因此,刘广宁在第一次配音时可谓战战兢兢,为了准备不到两个小时的配音,他花了一个月的功夫,将剧本背的滚瓜烂熟,但即使如此,在现场配音时,也依旧是小心翼翼,总算是圆满完成的任务。
之后,刘广宁的首部配音作品来自保加利亚的《第一课》大获成功,从此,刘广宁正式开始了配音员的工作,也是在这时候,刘广宁认识了自己的丈夫潘世炎。
那么,刘广宁与潘世炎之间又有哪些爱情故事呢?
门户不当的金童玉女刘广宁的出身前面已经说过了,妥妥的豪门千金大家闺秀,相比之下,潘世炎的家庭就实在不值一提了。
潘世炎出生于年,地道的贫苦农民,从小父母就死于战乱和天灾之中,碰上了红军,才没有夭折,也因此,14岁的潘世炎在年就参加了新四军。
不过,潘世炎似乎确实没有多少战争天赋,参军后没多久,就因受伤而被送到了后方,转而接触到了文艺兵,并且展现出了不俗的音乐天赋,在养病期间,被王人义先生看中,开始学习音乐。
之后的潘世炎就逐渐脱离了战斗部队当前的文艺兵,在解放战争完成后,17岁的潘世炎靠着出色的音乐能力进入了上海歌剧院工作,并且迅速升为了管弦乐团的团长。
年,在一次电影配乐中,潘世炎与刘广宁两人结识了,随后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在潘世炎的大胆追求下,很快,刘广宁就对潘世炎动了心,因为潘世炎除了家庭条件不太好之外,其他条件确实都无可挑剔,才华出众。
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剧团的团长,长相也算眉清目秀,而且因为当过兵的缘故,还有着一股独属于男人的刚毅之风,再加上工作刻苦认真,确实对女性很有魅力。
因此,在经过两年的相处后,潘世炎与刘广宁两人正式确立了关系。
不出意外,这段婚姻遭到了刘广宁父母的反对。
反对的原因也很现实,彼时的刘家虽然不如曾经那般显要,但也是豪门大家,而潘世炎呢,一个穷小子出身,又没有多少军功,一辈子混到头,也就是个剧团长,实在不是女儿的良配。
但刘广宁却早就认准了潘世炎在年,两人在同事的帮助下,从朋友任桂珍那里借了一间房子,做了新房,举办了一场第一调却又温馨的婚礼。
结婚后的夫妻两人恩爱一场,为了能够让妻子有更好的发展,潘世炎不惜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职业,专心照顾起了家人,成了全职保姆。
对此,刘广宁不仅没有嫌弃,反而还非常感慨的说道,如果没有丈夫全身心的帮助,只怕我也未必能有如今的成就。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夫妻两人来到了香港生活,直到年才回到上海,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刚刚回到上海,丈夫就生了重病,并且由于医生的误诊结果,在当年就离开了人世。
而刘广宁也在年就早早离开了上海,离开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配音事业,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奈的离开说来不禁令人唏嘘,任何地方都逃不了内斗。
上海制片厂也不例外,陈叙一厂长退休后,新接手的厂长一切向钱看,不择一切的搞钱,完全不顾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把好端端的创业团队变成了追逐金钱的工具人。
这让刘广宁等老一辈的艺术家非常不满,他们并不反对赚钱,只是他们不能认可这种将艺术当做商品出售的行为。
于是,有不少人被迫退出,刘广宁也是其中之一。
在那一年,实在已经感到心累的刘广宁在和丈夫商量后,索性就陪着两个儿子去香港上学了。
因此,53岁的刘广宁就这样提前退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香港。
来到了香港后,潘世炎办了一个小提琴辅导班,给人家教课。
至于刘广宁则从事起了普通话的教学工作,直到今天,在香港普通话考级的20篇范文中,就有六篇都是由刘广宁录音的。
另外,虽然来到了香港,但刘广宁也没和大陆断了联系,还为中华书局和商务印刷局等配置了大量的普通话教学录音。
年,自觉年事已高的刘广宁和丈夫回到了上海,想要重回上海电影厂重操旧业,却没有想到,在那一年,丈夫却因误诊而离开了自己。
丈夫的突然离世,让刘广宁深受打击,把自己关在了家中一年多,才恢复了过来。
而在得知父亲离开的噩耗后,两个儿子也都希望母亲能够来香港或是日本和自己在一块生活,以免母亲晚年孤独,但却都被刘广宁拒绝了。
可对于刘广宁来说,如今的她,只想留在上海,静静的等待着那一天。
不过,刘广宁也确实是一位相当坚强的女性,在丈夫离世后,刘广宁独自在上海生活的相当不错。
虽然没有回到自己的老东家那里工作,但却时常和老友出席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说在年时,刘广宁就受邀参加了央视节目《中国文艺》。
在这里,刘广宁看到了那些和自己一样,曾经风华正茂,但如今却已经两鬓斑白的故人。
时间来到了年的春节,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想来大家都还有印象,新冠疫情爆发了,全球都因这场疫情而陷入了停滞之中,无数人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很不幸,年事已高的刘广宁先生没有躲得过去,在年的三月份,刘广宁先生因病出现了呼吸衰竭等状况,而她的两个儿子也因为疫情的缘故,无法从日本和香港来到上海。
好在那些曾经的医院,陪在了她的身旁,让刘广宁的人生最后没有那么孤独。
在弥留之际,刘广宁的最后遗言是:“把我放在他的身边。”
这个他指的是谁?大家都明白。
年的6月25日,刘广宁先生因病离世。
结语很多人都把刘广宁先生的成就归结于耀眼的出身,这个说法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出身的好坏确实直接影响了人生的起点。
可若将刘广宁的成功都归于家庭原因,那就不客观了,刘广宁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刚强。
为了爱情,她不惜与家人翻脸,数年如一日的过着贫困的生活,却毫不为意。
为了坚守理想,她不惜远走香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财富。
一辈子都在遵循本心而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