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早在百年前就已经发表了多个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的论文,他也因此被公认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到底爱因斯坦的大脑跟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有什么不一样呢?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后,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认为异于常人的主要原因是他“一粗二多”。
要了解爱因斯坦的“一粗”,就必须由人类大脑的功能开始说起。
我们都知道人类大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职责,比如左脑是掌管说话和阅读的能力,而右脑有空间知觉和书面辨别等功能,如果其中一部分受伤,伤者就会失去相应的能力,例如换上失语症和失明。
由于左右两个脑半球必须相互通讯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脑部拥有一种名为“胼胝体”的白质带充当连接两者的桥梁。
近年就有科学家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和相近年龄去世的男性大脑进行了对比,发现爱因斯坦脑中的胼胝体比普通人大脑中的胼胝体要更加粗壮和更加的密集,科学家认为,这就是造成他异常聪明的主要原因。
这张图片分别显示了爱因斯坦和普通老人的胼胝体构造,颜色越浅的部分就代表越强,壮爱因斯坦的胼胝体,最粗的地方可以达到16毫米,而比较细的部分都大约有9毫米,在大部分地方都比同龄的老人粗1至5毫米左右。
这个特殊的现象令爱因斯坦的左右脑半球在分别三个区域的连接更为紧密,分别是控制抽象思想的前额叶皮质,处理语言逻辑和技能力的顶叶,以及负责视觉信息的视觉皮层,脑半球之间的通讯增加,可以有效减低脑功能侧化。
也就是说,他的大脑运作有可能比我们更有效率,当然,即使爱因斯坦的先天条件再好,也离不开他后天的“二多”,也就是多练习、多思考,不然,再好的天赋也都会泯然众人矣,历史上拥有好天赋最后碌碌无为的大有人在。
幸运的是,近些年通过对大脑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令胼胝体生长和增厚。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断保持胼胝体的活跃,任何同时使用双手的活动,例如弹钢琴,都可以迫使左右脑通讯来增加胼胝体的活跃程度。
思考深奥的问题同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因为计算和逻辑能力是需要用到左右脑半球的顶叶部分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千万不要忘记人类的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学习和不断思考,这样做虽然未必能令你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但是绝对可以帮助你向目标更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