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另外有两位巴赫,都是他的儿子,也都是著名音乐家。
巴赫家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音乐家族,这个家族从十六世纪中叶就开始出现音乐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
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
巴赫师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这位大师同时也是巴赫祖父及父亲的老师。
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管风琴家而闻名,他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巴赫终身未出国门。
生平
年,巴赫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
巴赫9岁丧母,10岁丧父,成了孤儿(这一点不太理解,巴赫是个大家族,应该也是富裕的家庭,父母怎么会早早离世,即便离世,这么大一个家族,怎么会不管一个10岁的孩子呢)。
随后(大约应该是十二岁左右),由于他的聪慧以及美妙的嗓音,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至少应该有人送去,比起中国,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家长压迫,应该是很幸福的)。
年(16岁)巴赫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并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
年(22岁)巴赫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
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利普·巴赫(C.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太差,没有抗生素,一个小的发炎就可能要命)
年(38岁),巴赫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晚年的巴赫深受白内障之苦,创作日益艰难,两次手术均未解决问题,生命的最后数月几乎完全失明。
年7月28日,术后体弱的巴赫死于中风(65岁)。
作品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余首其它前奏曲;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等,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多首各类作品。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但同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
另外,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乐队作品,也都表达了作曲家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渴望。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艺术成就
1、巴赫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2、巴赫把复调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创作技巧与水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4、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的作品体裁。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5、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
6、他把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宗教大合唱中的器乐演奏等。
后世评价
在巴赫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几乎无人问津,新的音乐风格在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一时声消音灭。但是1年以后,人们对巴赫乐曲重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的声誉和名望与日俱增。在现今这个非宗教的时代里,巴赫远比他在世期间的名望更高。一位两百年前在风格和主题方面都被认为是旧式的作曲家,今天却受到了广泛的颂扬。
只有当巴赫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义时,他的音乐作品才对现代音乐具有“启示录”的意义。而对于后人来说,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欧洲音乐;未能深入研究过巴赫的作品,就难以成为一个严谨的、精通其专业的音乐家;若不能透过巴赫音乐纯朴的形式、精湛的技巧乃至宗教音乐形式上的“外壳”,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透彻地认识巴赫音乐的本质。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德国处于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状况,文化艺术暗淡无光。外国的、例如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国占绝对优势,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轻视。恩格斯曾形容道,“从那个时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国内占了统治地位;和整个德意志一样,德意志农民降低到极卑微的地位。”在这样情况下,教堂自然成了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巴赫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音乐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上帝的信仰,表现的是世界和谐存在的意义。巴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恩赐的,音乐也是上帝赐予的圣物,因此音乐是与上帝对话,通往天堂的云梯,所以音乐的全部意义在于对上帝的赞美、感恩,通过这种隐蔽的理性方式来感觉上帝的存在。
我评
我经常把巴赫的复调音乐和中国的古汉语相比。中国的古汉语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新文化运动之后就断档了。当时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人是辜鸿铭,这个人很厉害,也很重要,是蔡元培在外国听到其演讲之后请到北大做教授的,但是他被认为是逆潮流的封建遗老,而几乎被历史遗忘。巴赫把复调音乐发展到了巅峰,此后就断档了。断档的原因是巴赫在世时其音乐没有被重视或者说没有被认可。
很多人抨击艺术中的名利观念,主张追求纯艺术,而实际上,名利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莫扎特,贝多芬等很多音乐家创作音乐的目的,在展示才华抒发情感的前提下,就是为了让社会认可;肖邦、李斯特的创作与演出,扬名是重要目的之一;鲁宾斯坦,霍洛维兹的音乐会,也都是将自身价值通过名利形式实现。
舒伯特厌恶音乐中的商业味道,不注重推销自己,追求纯音乐,导致生前无名无利,饥寒交迫。如果舒伯特早一点去拜访贝多芬,他肯定会名声大噪,也不会在31岁去世,会创作更多的音乐。巴赫将复调音乐推向巅峰,却没有注重宣传,导致生前不被重视。如果他创作的同时多开音乐会,或办学教授学生,复调音乐或许不会断档,会出现更多的音乐家,更多的作品,人类音乐宝库也将更加丰富。
古典(广义)音乐家中,只有巴赫是子孙满堂的,或者说是幸福的,很多音乐家人生坎坷,或没有后代,或没有结婚。如果巴赫在生前有名气,会有很多追随者,后世的音乐家可能不会出现那么多不幸、鳏寡、及早逝,因为,榜样还是有作用的。
选自某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课堂讲义(王喜亮-1)。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