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第一名孙麒麟
文
孙麒麟
舞台是检验作品演奏的最好标准。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钢琴家佩莱希亚(MurrayPerahia)在年秋天访问美国茱莉亚学院时,当着我们所有钢琴学生们说的话。那一年我大一,刚到纽约的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位只能在畅销CD封面才能看到的大钢琴家,激动得难以言表。那一天他在茱莉亚底楼的音乐厅授课,课后问答环节中有人提问,好奇像他这样了不起的钢琴演奏家,平日里是如何准备一首作品的。佩莱希亚扶了扶眼镜,不假思索地回答:“舞台,上舞台!(goonstage!)”他告诉我们,在他准备录制全套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时候,每一首协奏曲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各地巡演后才开始录制的。“我们从不会着急录制的进度,必须先弹音乐会,再开始录音。”他解释道,不知道为什么,舞台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问题只会在面对着听众的过程中暴露,也只有经历过舞台的洗礼,你才能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控。
年10月,我十分有幸在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获得钢琴组第一名。赛后面对各地媒体记者,我总被问到关于金钟奖的备赛情况,有什么可以分享给大家的。我脑海里顿时回响起佩莱希亚曾告诫我们的话:多上舞台!舞台是检验作品演奏的最好标准。
钢琴演奏是极其复杂,对专注力要求极高的一项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艺术性创造活动。就像运动员需要通过一场一场热身赛把自己的竞技状态调整至最佳水准,演奏者也需要通过一次一次上舞台的经验,不断检验出作品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走上舞台那一刻,随着自然生理的肾上腺素飙增,如何把肢体上的技术支撑和大脑的专注力融合在一起,从而避免力不从心的状况,需要通过不断的实操演练才能接近游刃有余的理想状态。
中国音乐金钟奖代表中国音乐最高水准,准备这样一项高规格的比赛,我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在金钟开赛的前两个月内,我频繁走上舞台面对观众现场演奏。备赛过程中,四川音乐学院为参赛者举办了多场展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指导老师王雁教授也亲临我的每一场音乐会,帮助我不断把自己的演奏状态调整至更佳。
“上舞台”这三个字,说来简单,实则有大讲究。我暂且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部分:上台前,上台中,上台后。
第一阶段:上台前
上台前的阶段,可能是最具决定性、最煎熬,也是最难以预料的一个磨难时期。但凡有过现场演奏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这个阶段可以是一个月前、一星期前、两天前、前一晚、上台热身时,以及更要命的开场15分钟前,这个阶段我们做什么、想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似乎都像魔障一样会对接下来的演奏造成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音乐界的大神级人物,伟大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在隐退12年后于年重返舞台。他在后来的回忆录说,当纽约卡内基音乐大厅的门打开之时,那黑色的钢琴仿佛一具肃穆的棺材,即将主宰他的命运。连了不起的霍洛维茨都有如此感叹,何况我们凡人呢?
从我个人角度出发,上台前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在准备阶段把该做的工作做扎实、做极致。曲目的技术要求完成得越彻底,音乐表达越全面,演奏者内心会越安全,台上也会越流畅。在练琴阶段,我一般不会过多考虑在台上会如何,只是着眼于眼前,思考当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应以哪种最科学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该问题,并要求自己在练琴中就必须全神贯注,而不是漫无目的下意识操作,这样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自己在实际演奏中可以长时间专注于音乐的能力。所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任何一部艰难的作品,我们都应该把它划分为稍小的具体目标一个一个去完成好,每一天给自己具体的指令,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过早担心登台演奏,终日在焦虑忐忑中消耗自我。以一个积极良好且诚实的心态对待每日的练琴,不论最后结果如果,其准备过程都是有极大回报的。
演出越临近,内心就越敏感,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波澜,这时最需要的是保持平常心。我在茱莉亚学院读大学时,每次上专业课的前一个晚都辗转反侧睡不好觉。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上专业课就是最残酷的检验,直接决定我一整个星期的情绪质量。随着自己一点点成长起来,现在的我每当重要演出临近,会自然地让自己保持平静——不是艺术表达的平静,而是心神的宁静。试图放慢做事的节奏,让每一天的生活井井有条,练练瑜伽散散步,不紧不慢地过渡自己的情绪变化。到上台当天,我更是会睡个大懒觉,吃饱喝足,稍微练练琴,就当热个身,而不是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越是需要外放的表现能力,就更需要内收的功力,所以上台前只要确保了身体的打开,我会更多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