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黑白琴键下的决心与反抗影评钢琴课

来源:钢琴 时间:2022/8/11

《钢琴课》被视为女性电影当中的经典。在那一年的戛纳影节上,有两部同时令评委们爱不释手的电影,于是,他们同时选了这两部影片为当年的最佳电影。这在戛纳电影节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例外。这两部影片为《霸王别姬》和《钢琴课》。

01当代电影史上的《简爱》

《钢琴课》作为女性影片在当代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似。爱达也来自英国,当然,这只是情节上的巧合。尽管故事背景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但两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女性对自我的追求。因为两个女性作者所处的年代相隔了很多年,《钢琴课》所表达的女性意识要比《简爱》大胆很多。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里从来没有对情感这个主题进行直接的描写,只有惟一的一句话涉及这个主题。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婚时,她决定离开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严和追求人格的独立,显然,夏洛蒂勃朗特显然把婚姻和情感两者等同。《钢琴课》所体现的女性对情感的觉醒和独立较之于简爱要激进很多。

02悲惨的命运—远嫁新西兰

《钢琴课》是关于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三角恋的关系。在这个恋爱故事中,这个女人的意志征服了一切,征服了她的两个男人,为自己赢得了最后的幸福。简坎皮恩将这一主放置到了极其唯美、而且让人信服的故事里。这个爱情故事围绕钢琴展开。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远渡重洋的爱达带着10岁的女儿和一架钢琴远嫁到了新西兰。遗憾的是这桩婚烟是一个交易。可以想见,这个拖着一个女儿的守寡的可怜女人,要在英国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艰难。因此,她的父亲,把她远嫁到了新西兰。

在吹着冷风的海滩上,这个黑衣女人长裙摇曳。她和女儿在漫溢着海水的沙滩上,在洁白的灯笼般的里度过了来到新西兰的第一夜。第二天,她的丈夫带着一帮土著人来了。这个准新郎官,在见到受达后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想到你是如此娇小。”这句台词将是全的个反讽。这个娇小的女人将违背他的意愿,最后将以她不可思议的顽强意志战胜他,击败他。也是在那一时那一刻的海滩上,在和她丈夫同来的那一帮人中还有一个脸上纹了图案的白种男人—贝恩斯。

她和丈夫的天性的区别因一架琴而起,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严重冲突。他们之间不和谐的根源就是因为这架钢琴。爱达对艺术的热爱是她的丈夫不能理解的。达有着弹琴的动。弹琴是爱达的一种创作意识。毫无疑问,爱达是一位艺术家。对爱达这样的具有诗意天性的女人来说,生活是一种创作,但更重要的创作却是艺术的创作。因为这些具有诗意特质的女人,心性往往都感而脆弱。拯救她们心灵的东西往往就是创作。艺术创作对她们就是种心理理疗。这一观点其实早在简坎皮恩导演的另一部片子《我桌上的天使》中早已道明。

爱达的那架钢琴,因为太重,被搁浅在海滩上,尽管已经跟随达飘洋过海来到新西兰。她的孤独的钢琴,在海滩上,任风吹拂,无人问津,与海天共一色。她远远地凝望着她的钢琴,她觉得,就好像自己被孤零零地留在那海上,自己就是那一架无人问津的钢琴。

03来自贝恩斯的安慰

简·坎皮恩那鸟瞰海滩的镜头接下来转向了斯图尔特迎新娘的场面。那是滴答着小雨的泥泞的地面,她披上婚纱,踩过地面的泥泞,当相机的喀声一完毕,结婚照落定后,她就急急拖着她的婚纱,回到房间,赶快脱下。那婚纱,分明就是道具。一切都好像是在摆架子,扮演一场戏,一个角色,一个早就给地安排好的角色。

在丈夫外出的几天,她的心里充满了对海边那架浅了的琴的思念。她带着女儿,来到邻居贝恩斯的家。一个黑衣的女人,一个白衣的小孩,坐在他家门前的树枝上,拒绝离去。贝恩斯,这个脸上纹着图案的已经与当地土著居民完全同化的白种男人,无奈之下,只有带着这个女人和孩子来到海边。母女放开了情怀欢快地向钢琴奔去。然后,就在那浪海退却的海上,一幅和、美丽、动人的画面出现了:独自踱步沉思的男人,尽兴地在琴键上翻飞着手指的女人,还有洁白如天使的小孩,在沙滩上随着母亲的音乐起舞,一边快乐地呼喊着:“妈妈,看我!。”

黑衣的爱达,脸上有的一直都是凄风苦雨般的神情,但在海滩上,在她的钢琴旁,她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灿烂的笑容。于是蓝天与白浪,云彩和风声全都沉浸在那起伏的钢琴浪潮中。直到色降临,他们才踏着薄幕和海上的雾气回去。钢琴留在了身后,但是,随着俯瞰的镜头,三个人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最后都回合到了一条线上。一个象征和伏笔在这里种下,一个需要释的银幕影像。就是爱达那在海边、坐在钢琴前尽情在琴键上倾情的形象打动了“土著”男人贝恩斯。

在沙滩上面対大海的贝恩斯会不时回头凝望弹奏钢琴的女人,不会说话的哑女爱达,除了带给贝恩斯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外,还带给了他钢琴声。海风中那随波起伏的钢琴声、打动了这个不识字的孤独男人的心。这里有着一种对照强烈的银幕效果。从视觉上说,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爱达是一名来自欧洲的有着良好教养和修养的少妇,与脸上纹着图案与土著人融为一体的贝恩斯本身就是二元对立的一组关系。她象征着文明和文化,他象征着狂野和自然。在那一个薄雾的下,在海边,这个粗野、孤独的男人爱上了爱达和她的钢琴。

04来自钢琴的爱恋

斯图尔特,爱达的丈夫,这个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都少不了的、这是一个木讷而无情的人,在这里他并不是一个可恶的角色。他和安娜卡列宁娜的丈夫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妻子还算不错的人。他告诉爱达“这是一个家,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这个家作出点牺牲。”作为丈夫对妻子的这点要求并不过分,虽然身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他其实是无辜的。他将爱达的钢琴给了贝恩斯以换来土地。鉴于妻子的抗争,也为了弥补爱达失去钢琴的痛苦,他答应让爱达去教这个“土人”如何欣赏钢琴。他的“心软”将带来一场覆灭婚姻的灾难。

爱达开始了教授贝恩斯的钢琴课。这个恋爱中的“土著”白种男人贝恩斯,完全应验了弗洛伊德的关于男人的“视觉”恋爱理论。听着爱达弹钢琴的他,会慢慢到钢琴下躺着,凝视弹钢琴的女人。在这位新西兰土著眼中,坐在钢琴前的女人是那样的美丽。尽管她不会说话,但她的琴声比语言更美丽。乌黑的钢琴前,坐着一身黑衣的女人。她的身姿随着流动的琴声而起伏,还有她白色的手臂,这个没有文化的男人完全陶醉在爱达的美丽中。

当没有钢琴课的时候,贝恩斯抚模着那台钢琴。在他的想象中、钢琴就是爱达。在后来的钢琴课中,他鼓足勇气,抚摸爱达的手。尽管这个小岛远离文明之地欧洲大陆,但婚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仍别无两样地约束和压抑着两人的本性。在一次看戏表演的时候,贝思斯坐在达和她丈夫的近旁。在黑暗中,贝恩斯的目光捕捉到了黑暗中爱达和她丈夫,丈夫图尔特的手握住了爱达的手。贝恩斯突然起身离开了座位,他表情十分痛苦。

05婚姻的牢笼

《钢琴课》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十分有力,故事到这里非常沉重。贝恩斯毅然决然地将钢琴还给了爱达和斯图尔特,宁可不要土地。钢琴回来了。但弹琴、爱琴的女人感到异常的失落。她在弹琴时会突然回首、似觉得还有那个验上纹着图案的男人在后面注视着她。没有了他的凝视,她失落了。她发现,自己原来已经爱上了这个“纹面”的、想学钢琴、但丝毫不喜欢钢琴的男人。

她发现自己对他原来已经朝思幕想了。她来了,穿过树林,来到他的木屋。那个令她不能忘怀的男人却告诉她,如果她不是怀着对他的深情而来的,就请她离开他。这一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热恋的人,表达爱的方式是那样的奇特和压抑。显然,他们的爱原始、不拘一格。简坎皮思应用了隐蔽视角来处理爱达和贝恩斯相见的画面。尾随而至的丈夫悄然站在窗外,和他一起透过小木屋的缝隙,镜头投向了爱达和贝恩斯。

斯图尔特发现爱达与贝恩斯的关系后,他表面平静,但内心在积聚着更大的愤怒之火。这一切让斯图尔特在厌恶爱达的同时也加剧了控制欲。然而,即使在东窗事发后她也不能停止对情人的思念。于是,她像疾风般穿过树林,奔向情人的小木屋。然而,丈夫追上来了,他们在树林里开始厮打。斯图尔特愤怒了,然而爱达毅然拒绝他。接下来的日子几乎是爱达被囚禁的日子。

谁能说婚不是一个牢笼?简坎皮恩成功地应用了灯光的颜色。在红色的灯光下,爱达就坐在丈夫身边。她对丈夫的凝视并不代表爱情,就在这个场景之下,她又再次断然将丈夫拒绝。在红色的灯光下,丈夫愤怒了,在黑夜里红色的灯光下,爱达已经感悟到了男女情感关系的实质,而她已经锻铸了激进的女性主义的思想:她也可以拒绝一个不喜欢的人。

痛苦而无悔的结局

当斯图尔特最后因为嫉妒而近乎疯狂,一定要她认错改悔时,她宁可断掉她的手指,也不愿意在他高举的斧头下低头认错。在暴雨中,丈夫落下了斧头。她那经常在琴上跳跃的手,血流如注。跄在泥泞里的她,括着手上往外动的血,仍然不低头。她的丈夫害怕了。在病中的她,醒来后也说。“我害怕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她那木屋中的情人贝恩斯,在收到送来的“礼物”—爱达的手指后,经受的不只是一个惊惧。被砍掉的手指和那份伤痛成为他心灵的创伤。

在《钢琴课》中,斯图尔特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有着对爱达抹不掉的惧怕。影片最后,他让爱达和贝恩斯离开了新西兰。爱达最终以失去手指为代价赢得了和贝恩斯共同生活的幸福。爱达,以教琴为生,正如简爱当教师一样。她在历经千疮百孔的苦难之后,迎来了多层意义上的女性独立:精神的独立、感情的独立、经济的独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