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代表作,这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发表于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外国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一说到母亲,我们通常会用伟大、博爱、无私等词汇来形容,母亲爱孩子,这仿佛无可质疑,但是不幸的是,其实很多伤害往往也来自母亲。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艾莉嘉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被扭曲和情爱被变异的痛苦历程。
这部作品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母爱有时候会杀人,对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有深刻的警示作用。下面我将
首先用心理学经典著作《母爱的羁绊》的相关理论来剖析人物的心理;然后从影片中揭示的三层人物关系入手,层层深入来解读本片的内涵;最后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指导被母爱所伤的人,正确地自我疗愈。
1、用经典心理著作,剖析影片中现实版“母爱的羁绊”
《母爱的羁绊》是近两年大热的心理学书籍,专门描述自恋型母亲与其女儿之间复杂的亲密关系。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读来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省。
书名译为“母爱的羁绊”,非常精准形象,母爱不是只会为我们带来滋养,有时它是我们成长的羁绊。
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对女儿而言,母亲的影响最大,母亲的不当教养方式,很可能导致女儿一生的成长困境。
我们今天要讲的电影,就是现实版“母爱的羁绊”,影片中女儿的种种隐秘且扭曲的心理,都跟母亲密不透风且专制的爱,脱不了干系。
下面我将用书中相关理论,来深度解读该影片,来看看扭曲的母爱是如何一步步将人摧毁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论书还是电影,我们探讨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讨伐母亲和将责任甩锅,我们之所以深究,是想要看清创伤的来处,是为了疗愈创伤,也是为了以后尽量少造成创伤。
下面我们将运用书中理论,深度解析影片中层层递进的三层关系。
2、第一层关系:病态共生的母女,相爱相杀的绝望
艾莉嘉是维也纳的一位40岁的钢琴教授,音乐修养很高,她可以理解音乐大师们音符中的细腻情感。
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一个待人冷漠,性格扭曲之人,有着许多令人不齿的行为习惯。她会无情地羞辱自己的学生,她会设套伤害自己的弟子,她傲慢地鄙视所有不如自己的人,她靠租色情光碟、偷窥别人偷情来释放欲望,她甚至会经常用刀片来割伤自己来满足压抑的内心……
她为什么会有如此极端的两面?这要从她的妈妈说起。
母亲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结婚20年后生下艾莉嘉,艾莉嘉的父亲患有精神病,后来被送进精神病院。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缺位的,而父母双方有一方缺位,孩子往往就会承担这部分责任。
在潜意识中,艾莉嘉要绝对忠于母亲,因为母亲的一生已经很凄惨,自己需要承担部分父亲的角色,来无条件满足和忠诚于母亲。而母亲也将所有的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