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为写张爱玲而查资料,发现她的姑姑和妈妈,也是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民国女子。
乱世之中,她们所经历的挣扎、思考、取舍,跟今天21世纪的时髦女青年亦是别无二致。
张爱玲父母两边的家庭背景都十分显赫,属于历史书上的人物。
爷爷叫做张佩纶,在同治十年考中了进士,做了翰林院的侍讲。
后来又去了李鸿章府上做事,因此娶到了李鸿章的小女儿李菊耦。
此时的张佩纶已年过四旬,且之前已有妻室,而李菊耦时年二十二。
李菊耦婚后生下一子一女,其子名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其女名张茂渊,即张爱玲最喜欢的“姑姑”。
可惜在生下女儿不久之后,四十多岁的张佩纶就仙逝了。
虽是出身于旧式家庭,但李菊耦很有主意。
可能是预感到,将来这对小娃终究要与其他哥哥有一番遗产之争,李菊耦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十分看重。
她让佣人管小女儿张茂渊也称“少爷”,对她悉心培养。
张爱玲的父亲在19岁时,跟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结婚。
黄素琼是将门之后,她的祖父黄冀升是曾国藩湘军中的一员大将,父亲黄宗炎曾赴广西出任盐道,那是相当有钱。
两人均于19世纪末期,生长于晚清阔绰的官宦家庭,算是门当户对,在双方家庭的安排之下成婚。
只是当时处于新旧交替之时,个人没有了考状元的预期,国家同样陷于泥淖。
张志沂仕途不顺,终日无所事事。
他年纪轻轻抽起了鸦片,几年后发展到需要注射吗啡,混迹于女人之中,还娶了一名妓女做姨太太。
黄逸梵当然看不惯,这段婚姻本来就并非出于她的意愿。
生完一儿一女之后,她向往自由之心不但没有减少,还越发强烈。
到了年,24岁的小姑子张茂渊仍未婚配。
姑嫂俩商定一同出国留学,奔向她们的“新女性”梦想。
当时张爱玲只有四五岁,对母亲要离开一事尚无明确认知。
多年后回忆起来,只记得要上船的当天,伊在家中几乎哭到崩溃——可能是出于对儿女的愧疚,也有对这段婚姻的悔恨,和对新生活的恐惧。
在前往英国的轮船上,她们难以适应,时常呕吐,睡不着。
几乎是命中注定般地,在上海谁也看不上的张茂渊,竟在船上邂逅了一位同样是上海赴英的留学生李开弟。
李开弟受过良好教育,懂得照顾女生,他主动给张茂渊递手帕,还给她们泡龙井茶。
几个年轻人一起吃饭聊天,很是投缘。
临到轮船靠岸的时候,姑姑早已芳心明许,就此开启了一生都剪不断的情缘。
虽然姑嫂二人都是拿着丰厚家产的富家女,但当时的女性几乎都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所学多是为成为“女结婚员”而开展的。
她们的英语也是到了英国后从头学起,学业上自然无法应对太难的功课。
于是黄逸梵学习绘画,张茂渊则选择钢琴。
黄虽然裹了小脚,但28岁的她在当地简直如鱼得水,丝毫不像今天许多女士不到30就说自己大龄女。
她跟同学一起打球、游泳,还去瑞士滑雪,成了华人同学中的明星。
可能是玩乐太嗨,她最后没有拿到学位。
姑姑张茂渊性格可能更宅一些,她因跟李开弟不在一个城市上学,终日就是学习和写信,享受学生时代恋爱的快乐。
到了年代末期,他们先后回国,重新陷入旧时代的漩涡里。
李开弟从朋友那里得知,张茂渊竟然是卖国贼李鸿章的孙女。
作为不彻底的新时代新青年,他顿感压力巨大,渐渐与她疏远。
正好他家里也按照传统,给他定了一门亲事,他就顺势与富家女夏毓智结了婚。
张茂渊就此失恋,却保持了一种不说破也不抗拒的体面。
她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继续与李开弟一家来往,还跟夏毓智成了好朋友。
黄逸梵回国后,一度决定面对无法逃避家庭生活,在小家庭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是坚决把大女儿张爱玲送进了新式学堂,给了她和弟弟一样的教育,接着是医院,帮助他戒毒。
可惜以一女子之力,终究无法撼动整个家族的颓势。
孩子们跟多年未见的母亲并不亲近,丈夫的毒瘾更是难以戒除。
眼见努力无效,她决定彻底解放自己,于是提起了离婚。
在那个时候,夫妻离婚十分罕见,尤其这还是女方提出来的,成了一桩大新闻。
喝过洋墨水的妻子,再也不可能成为老张家指望的那种,相夫教子的好媳妇。
她甚至找来律师,主动起草了离婚协议,里面有一条规定:
张爱玲的教育费用由张志沂负责,张爱玲要进什么样的学校,必须征求生母黄逸梵的意见。
虽然这个未来声名鹊起的女儿,注定与她终生无法亲近,却因此得到了某种先进性的保障。
年,是两人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那年,张茂渊在前男友的婚礼上,给新闺蜜夏毓智做了伴娘。
黄逸梵在办完离婚之后,再次出国。
这一次,她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未来生活去了法国,并与徐悲鸿夫妇成了邻居。
中西绘画都学过的黄逸梵,跟赵无极、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潘玉良等众多时代名人一起,成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员。
只是不知为何,她的画作没有一副真正能够流传下来。
有人说是忙于玩乐和谈恋爱,疏于习作。
也有说是在巴黎一次大爆炸中,她的财产,包括继承来的古董珠宝,以及现金画作等多数化为灰烬。
实际上当时女性能出国学艺就很难,要突破结婚生子压力,专注事业成为艺术家就更难了。
倒是那位年少时妓女出身,被丈夫赎身并送去留学的潘玉良,成为了一代名家。
(这又是另一个传奇故事了,以后可以讲讲)
这边厢,张茂渊则留在上海,再也没有离开。
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大烟鬼亲哥哥(张爱玲父亲)竟然在遗产一事上,与跟他们同父异母的二哥勾结在一起,企图吞掉她那一份。
决不允许男女不平等的她,也拿起来法律武器,找来律师来打争产官司。
最终分到了她该有的份额。
不过她也很衰,仿佛跟前嫂子陷入了同一种魔咒——因为炒股票,她输掉了大部分财产。
她有一块淡红色的霞帔,是当年的恋人李开弟送的。
张爱玲在她的《姑姑语录》中这样写道: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霞帔,还留到现在。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还是收了起来……
张茂源自己也说:看着这块霞帔,直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她本身对钱财看得很淡,有钱时就租上海滩最豪华的公寓,买小汽车,顾外籍司机替自己开车。
钱少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工作,不愁吃穿。
作为富家女,张茂渊找事很挑。
自认“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糊口,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话是这么说,但她毕竟是当时极少数的留洋女学生,当然无须跟普通女工竞争。
随便找事都很体面,她一度在最大的英资企业怡和洋行做事。
年代后,战争爆发,她被裁员。
后来又在广播台找到工作,负责播报新闻,只需工作半小时。
闲来无事,也兼职做些翻译工作。
姑姑常感慨:我每天说半小时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位薪水;我一天到晚说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分钱。
在法国生活六年之后,年近四十的黄逸梵再度回到上海。
此时张爱玲已经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了,前夫也已再娶了一房夫人——当时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小女儿孙用蕃。
总理之女,怎么会如此下嫁呢?
因为她也是个叛逆的奇女子。
17岁时,她爱上了英俊的表哥,希望与表哥终生厮守。
可全家人都反对,只因这表哥家境贫寒,而孙家有头有脸,哪有嫁给穷小子的道理。
孙用蕃看婚事无望,决定与表哥一起服毒自尽,以死殉情。
可表哥后悔了,最后关头偷偷通知了孙家人,让他们到旅馆把孙用蕃赶紧弄走。
从此她被他父亲禁了足,再也不能随意踏出家门,心中苦闷难耐,她也抽上了鸦片。
年纪大了以后,眼看难以婚配,家人便将她草草嫁给了张爱玲的父亲。
反正都是瘾君子,至少这家还算体面。
看着继女经常跑去找母亲和姑姑,孙用蕃认为她对自己和这个家不敬,一次竟然出手打了爱玲一巴掌。
张爱玲刚要还手,被家里佣人拦住,想不到父亲也跑下楼来,对着她又是一顿巴掌招呼。
还把她赶进地下室,关了起来。
姑姑得知消息,立马前来营救,并提出张爱玲的母亲有意让她出国留学。
一听说女儿也要留洋,张父彻底崩溃,直接跟妹妹扭打起来。
这件事之后,双方基本决裂。
张爱玲跟着姑姑,回到了母亲家里,姑侄两个都发誓再也不踏足那个家。
后来她的弟弟张子静受不了家中气氛,同样出走来找母亲。
但母亲说自己的钱只够养一个孩子,先到先得。
很奇怪,张家这几位女性长期相爱相杀,但关键时刻也能girlshelpgiels.
只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喜欢过这个小儿子,没人留钱给他,包括临终时已有几十万美元遗产的张爱玲。
在母亲黄逸梵看来,自己对儿子无需太多的关心,毕竟他是家里的男孩,自然会被人宠爱。
而弟弟张子静长期对家中矛盾都是逆来顺受,相当麻木,甚至用“家门逆事”来形容姐姐和继母的斗争。
这令张爱玲觉得他和父亲一样没出息,不辨是非,只会爹里爹气地摆家长谱。
遂与他疏远。
随后因为战争爆发,张爱玲无法前往伦敦,只好去了香港大学读书。
恰好李开弟因为任职外资公司,刚搬到香港做事。
张茂渊写信请他帮忙,他成了张爱玲在香港的监护人。
张爱玲称他为“uncleK.D”,经常跑去他们家蹭吃蹭喝,打打牙祭。
她学业出众,曾拿到英籍教授佛朗士授予的元奖学金。
当时母亲正好来港,她回家立刻献宝似的交给了母亲。
不知母亲是想打压一下她的得意劲儿,还是隐约觉得女儿暗恋那位教授,亦或是没钱后纯粹摆烂,她竟然在打麻将时把这块输个精光。
这对于敏感的张爱玲而言,“就像有件什么事结束了。不是自己做的决定,不过知道完了,一条很长的路走到了尽头。”
母女之间就此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到死都没有化解。
香港也因战争陷落后,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跟张茂渊生活在一起。
从年代初到年达初,跟姑姑一起住的十来年时光,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
她23岁即迅速成名,写下了绝大部分流传后世的作品。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私语》中说道: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黄逸梵似乎一生都无法在上海找到盼头,短暂回国之后,她又辗转新加坡印度等几个国家生活。
因为交了一位美国的皮具商人男友,两人一度共同做生意。
她的才华得以施展,还用鳄鱼皮设计过手袋。
可惜战争年代,生意并不好做,男友也在一次事故中遇难。
张爱玲要与胡兰成结婚,姑姑劝她尽量不要,此人身份复杂,对她的声誉不好。
但爱玲认为“身正不怕影歪”,并未听从。
只是,他们终究没有真正生活在一起。
姑姑自己对感情一事早已看淡,不知是出于对李开弟的深情,还是兵荒马乱之时,实在不好找丈夫。
时间进入五十年代,张爱玲感受到压力——毕竟前夫在汪伪ZQ任职过。
年她决定独自前往香港,后辗转赴美。
为了保姑姑安全,她们商量好不再通信,各安天命。
黄逸梵则在朋友介绍下,到马来西亚的一所学校教授美术。
因为没有学位,收入并不高。
在那里,她跟一位年轻后辈邢广生成了忘年之交。
她经济不佳,只能住在山坡上的“劏猪房”。
邢广生经常带着食物去看她,对黄家中豪华的摆设印象深刻。
后来邢曾接受采访,说当时黄家中竟还有不少贵重古董,包括多件官窑瓷器和宫缎。
可能是当时难以变卖,只好放在家中当摆设。
不知是否感觉老之将至,一生结过婚生过娃也恋过爱,却没能在人生的荒原上薅住一根稻草——黄逸梵竟然排除万难,在当地福利院收养了一个女儿。
她决意把毕生武功都传给这个女儿,每天亲自教她英文、绘画、礼仪。
可是母女俩相处不来,不久后她又把这个女儿退了回去。
她在吉隆坡过得相当落魄,人到中年体验到了真正的“阶层滑落”,不再愿意接受任何男人的追求。
想到昔日好友个个驰名海内外,自己至少也需要保障年老体衰后的日子,于是她再次前往英国讨生活。
这一次,没有青春也没有财产的黄逸梵,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人,租住在地下室。
为了找工,只能把年龄改小10来岁,以五十出头的年纪冒充四十出头。
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她已完全没有了年轻时的骄傲迷茫,觉得有工作,自给自足已是一件幸事。
得知36岁的女儿张爱玲与赖雅在美国结婚,她很开心,给好友邢广生写信,“说爱玲的话,我是很喜欢她结了婚……又免了我一件心愿。如果说希望她负责我的生活,不要说她一时无力,就是将来我也决不要。”
一年之后,年时黄逸梵得了癌症,临终前从伦敦给张爱玲发电报,“现在只想再见你一面。”
而张爱玲当时同样窘迫,没有前往英国,只是写了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给母亲。
留在国内的张茂渊,日子也并不好过。
为保平安,有海外关系的她刻意与过去划清界限,房子也越搬越差。
她很少交往新朋友,只悄悄与李开弟一家往来。
李开弟的儿女很敬重她,叫她“张伯伯”——觉得她爽朗能干,像个男性,大约也是刻意回避她与父亲的一段情。
曾风光无限的李家人在浩劫中遭遇灭顶之灾,儿子自杀身亡,女儿被下放。
李开弟妻子夏毓智重病之际,张茂渊前往照顾,俨然成了一家人。
她在弥留之际,留下一封信,郑重祝福他们:
“我早知道你和李开弟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当初李开弟对你的出身抱有偏见,对你的个性也不甚了解,他是一个粗人,就断然拒绝了你的初恋,贸然和我恋爱并结婚了。真的,当初我一点也不知情,你把你的恋情暗藏在内心深处,我竟然一点没有察觉出来。等李开弟了解你的为人个性,了解你的坚忍不拔的恋情之后,我已经怀孕,和李开弟再也分不开了。李开弟苦恼过,悔恨过,内责过,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晚了。你作为李开弟的初恋情人是那么地专注于爱情,在长达52年不间断的交往中,你没越雷池一步,这点是我在暗自观察中的深刻认识的。李开弟也是一位谦谦君子,你视我儿子为己出,李开弟视张爱玲为己女,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将不久于人世,我过世后,希望你能够和李开弟结为夫妇,以了结我一生的宿愿,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会死不瞑目。”
到年,十年浩劫结束之际,李开弟和张茂渊问过双方子女,最终结为连理。
张茂渊并没有孩子,多年未联系的爱玲就是她的孩子。
她在美国收到姑姑的信,欢呼雀跃,想起姑姑曾说过,这辈子肯定会结婚的,哪怕等到80岁!
她时年78岁,还提前了两年。
虽然婚后三年姑姑就得了癌症,但两位老人一直相守到90年代。
姑姑91年去世,享年90岁,李开弟则活到了百岁。
纵观两位民国新女性的人生,都可谓波澜壮阔。
若是以体验论,黄逸梵虽然只活了六十来岁,可一生经历丰富。
早年成家,生育了一儿一女,游历生活过多个国家,年轻时活得十分潇洒。
交往过数位男友,做过生意,也当过老师和工人。
若是以结果论,张茂渊算是越活越好,多年的付出和隐忍都有回应。
她一生只爱一人,守住一座城,晚年终于等来了岁月安稳。
虽然没有子女,但跟唯一的侄女,还有爱人的女儿关系都很好。
因为时代关系,两人都经历过重大挫折,比如财产尽失,婚姻被父母之命和陈旧观念所困。
也因为强烈的性格,一生中大部分事情其实都可说是出于自我决定。
而无论时代影响还是自我决定,都让人想起侯佩岑妈妈的金句——“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