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艺术是一门深奥、复杂的艺术,不仅包罗万象,而且由于各个学派、各个不同气质的人,表现情感的方法不同,人们的生理条件也不一样,所以人们诠释和解决各种演奏技巧有着不同的观念和方式。在钢琴教学的领域中,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从多年的教学和演奏实践中积累下来的,都是宝贵的财富。我教学十余年,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所走的路,并且坚持走下去,条条道路通罗马。”
走好第一步
对初学者来说重要的是走好第一步。从生理上讲,改正一个动作比学会一个动作要困难得多。先学会用手臂的重力,再去练手指的机械的力是很见效的。一个轻松、下沉的手臂是很“重”的。手指尖(尤其是弱者指四、五指的指尖)承受到手臂的重量,从而使关节得到了锻炼,很快就能站稳。而手臂的重量由于找到了去撑点,就显得放松,不容易累,音色也饱满。有的学生带着某种教学法的烙印,我看是有必要改变一下。如强调“手架子”:一个键放一个手指,手指呈半圆形,每一个手指关节凸出。我不赞成这种方法。“架子”是一种紧张状态,它不能使手臂的重量集中到手指尖上去,而是把手臂重量平均分摊给五个手指,它不利于手臂、手腕的放松,也不利于发音的集中,正确的状态应是自然下垂的,收拢的。也有的方法强调“在弹一个音的同时,下一个手指关节要作准备”。
培养用脑练琴的习惯
我感到人们有时过多地强调肌肉的重复练习,往往对一些技术重复练了几十次、上百次仍觉得不放心,而对用大脑控制弹奏这一练习却不够重视。其实学会用头脑控制可以节省很多练习时间,而且能在没有琴的情况下练琴。它能使人更有信心地演奏。记得孔祥东第一次开半场音乐会时的情景,他一刻不停地在后台练琴,似乎看不到琴就发慌,最后该他上场,他却要上厕所了。我觉得这种心理状态必须改变,便开始加强他对音乐会心理准备的训练。
从乐曲中学技术
这是个既能提高技术又能积累曲目的办法。当今国际上出现这样一些神童,他们年纪很小就出现在舞台上,不但技术高超,表现深刻,而且已掌握大量的曲目。年我在莫斯科举行的些科夫斯基音乐比赛开幕式上,看到14岁的基辛极度精彩地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及几首练习曲,CD也不断地推出。我看到的协奏曲就有海顿、莫扎特、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等。我想如果把车尔尼练习曲一本本地弹下来,用这种传统方式对待这些神童,无疑会贻误人才。事实上我想基辛的保留曲目这样多,他的教师一定是教他通过学乐曲本身的过程来学技巧的。
爱钻牛角尖
钢琴技巧是一种复杂的学问,但有时你不妨把它想像得简单些为好。人们在一种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下,往往较容易掌握某些复杂的技巧。要防止一种危险的倾向,那就是过分地分析,过分地分析会自找麻烦的。有个真实的故事就能说明这种情况,那是在“文革”期间的“黄河学习班”上,有个爱钻牛角尖的学员,他觉得某一段技巧很难,去请教另一位基本功很好的学员,问了许许多多“为什么”?又仔细地问了每个动作的步骤,结果,那位基本功很好、原来弹那一段没有问题的学员反而不会弹那段了。后来他告诉我,他一看到那位爱钻牛角尖的朋友来找,就像突临瘟疫一样地赶紧把门反锁上。
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练琴方式
技术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会不会练琴,要善于总结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练习方法。譬如我从不喜欢用变节奏的方法来练习,而喜欢用改变重量和速度的方法(如原来用每分钟拍的速度,后来加上更多的手臂力量而速度不变,等练顺了以后,再减轻力量加快速度),因为我觉得这种方法对我更有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