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他不仅是奥地利的作曲家,同时还是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被后人誉为“音乐神童”。
1.人物生平
莫扎特与年生在萨尔兹堡,其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才华和声望的作曲家。莫扎特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在父亲的培养下,3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起即以“神童”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旅行演奏。这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阔了他的视野,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童年的莫扎特不仅是键盘高手,还拉得一手好提琴。作公开演出时,他经常视谱演奏协奏曲、即兴变奏、即兴演奏赋格曲和幻想曲,博得极大赞赏。当他的父亲看到6岁的莫扎特写作的小步舞曲时,就非常确定地认识到:这个孩子是上帝送给人们的珍贵礼物。
莫扎特一生演出的时间最多,在这过程中他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年,16岁的莫扎特在结束旅行演出生涯之后返回家乡萨尔兹堡,担任当地大主教的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在家乡的困境,年他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不料受到冷落,失望而归。但是莫扎特忍受不了故乡闭塞、窒息的精神生活和大主教的专制态度,终于在年的时候离家出走,在维也纳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年卒于维也纳。
2.创作特点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无论是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果敢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作品的特点是充分歌唱、自然流畅、真诚温暖。
在海顿钢琴音乐创作的基础上,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莫扎特的主题本身就很完整,在钢琴奏鸣曲第二主题的创作上莫扎特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这也是贝多芬赋予第二主题全部意义的基础,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
3.代表作品
莫扎特短短的一生创作创作数量巨大的钢琴音乐作品,其创作共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创作早期、创作中期、创作晚期。
(1)创作早期
从莫扎特早期奏鸣曲的创作上来看,其奏鸣曲的曲式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典型奏鸣曲式原则创作的快板乐章;第二乐章通常采用抒情歌唱性旋律创作的慢板乐章;第三乐章通常采用小步舞曲风格创作的快板乐章。
虽然莫扎特创作的钢琴作品在曲式结构方面都非常有规律性,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他有时也会打破常规,拿《降E大调奏鸣曲》(K.)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乐章来说,莫扎特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富有表情的慢板乐章代替传统的快板乐章,从乐曲一开始的。
而在《D大调奏鸣曲》(K.)中的第二乐章中,莫扎特在创作过程中则运用明亮、华丽的波罗乃兹舞曲代替以前的抒情性慢板乐章
但是当创作《D大调奏鸣曲》(K.)的第三乐章时,莫扎特则选择运用炫耀技巧的变奏曲构成终曲乐章。
由上述创作技法的运用我们便成初步总结出一个小结论:莫扎特此期的钢琴奏鸣曲在创作思路上已经初显其灵活多变的音乐创造性,这一时期,莫扎特在钢琴上演奏效果如此美妙,充分显示了他超越乐器条件局限的想象力。
(2)创作中期
莫扎特在中期创作的5首《巴黎奏鸣曲》(K.,K.一K.)是莫扎特年在巴黎完成的。奏鸣曲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曲式结构和创作风格,但是在创作篇幅上则更为宏大,莫扎特该期的奏鸣曲在音乐创作上已经出现了创新意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a小调奏鸣曲》(k.)这首作品中看出来。
通过我们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出现在低音区的声部、音乐上显露出悲剧性的因素、不协和音响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伴奏和织体采用一系列的转调等,这些创作手法都充分说明莫扎特的奏鸣曲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此阶段的莫扎特在生活中、情感上都有明显的变化,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3)创作晚期
在莫扎特晚期的作品中有4首奏鸣曲,从时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l—年创作并完成。从整体上来看,这4首作品等个中显现出莫扎特对巴赫的复调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从作品中体现出复调因素,从结构布局上来讲也更为紧凑和集中。
这一时期,也可能是莫扎特在经历了人生的某些经历后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反思,从进入晚期开始,莫扎特的奏鸣曲更加注重在音乐情绪上的内省或激情,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个人内心情感的独白。这一点我们从《c小调幻想曲》(K.)中就能充分看出来。
运用了大量的半音和不协和音来表现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激情,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时,又带来甜蜜的回忆。这部作品的和声语言大胆新颖、曲式结构自由独特,在创作技法上已经具有了浪漫主义的音乐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