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中,音准问题是所有习琴者与演奏家面临的最基础、最长期的技术问题,许多小提琴学习者在学琴与练琴过程中消耗掉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不稳定的音准难题。
作为小提琴工作者,我们在艰难且漫长的与小提琴为伍的岁月里,都曾做出各种努力,来尝试提高音准把握性、稳定性以及延缓技术衰退期,也获得了一些成果——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左手分组标记法”,致力于有效解决练琴中的音准、速度及颗粒性问题。
解决技术困扰
笔者年开始构思并着手研究“左手分组标记法”,年开始试验性地将其运用在演奏与教学中。后经过5年的不断改进与升级,年,笔者正式确定了具体的标记并投入到日常教学和演奏中。经过了十几年的实践,在笔者工作至今的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在美国纽约皇后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与小提琴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都获得了不俗的效果。尤其是面对中等及以下水平,技术档次有待提高的学生们,在左手技术稳定性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左手分组标记法”运用8组简单易懂的谱面标记,有效解决练琴中的音准、速度及颗粒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练习和演奏习惯,使音准在现场演奏中不再成为负担,尽量接近钢琴“固定音准”般的把握性,使演奏者在公开演奏时更能自由地表达音乐,尽量少地在演奏中被技术障碍困扰。
左手分组标记法技术原理
小提琴实现音高的主体是长度约为厘米左右(成人琴)的黑色指板与4条五度关系的琴弦,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我们左手的四根手指,既1指(食指)2指(中指)3指(无名指)4指(小指)。左手指尖下落触碰琴弦压至指板,其指尖与琴弦接触的位置决定音高。在演奏过程中指尖需在不同速度转换、不同节奏转换的同时,准确下落至客观且毫无标记的位置。此外,左手手指尖的抬落及换把转换速度也需要极度迅速,甚至每秒钟需转换10次以上。
这就客观上要求左手的四个指尖在下落之前必须尽量接近准确位置,越接近准确位置,音准与速度越有保证。而小提琴指板上并无明显标记,即便有,也因转换速度太快而来不及参考。故此,建立左手四个手指对于准确位置的空间概念就尤为重要。
虽然小提琴作品中的音千变万化,但指板上音与音之间的全音半音这两种常规关系的位置,是相对稳定和易于控制的:演奏半音关系时,指尖之间的距离相对接近,甚至在演奏中指尖会发生相互触碰;而全音关系中,指尖之间距离相对远,最远两个指尖距离不会超过3.3厘米左右(每把小提琴距离略有不同,但距离相差很微小),音域越高,全音之间的距离将越小。除此之外,指尖有时也需跨越两个甚至多个全音、半音,这时就需要手指伸张开来,但那也是基于全音与半音两种常规关系为基础的“伸张”。
结合谱例具体练习
基于手指间的全音半音关系,笔者总结了演奏时,左手四根手指通常会形成的8种手型。这8种手型是在演奏中根据不同把位、不同琴弦的转换而变化形成的。在研习曲目初期,把“左手分组标记法”的8组标记灵活标注在乐谱上,就像平时练习时标注指法一样,将在演奏之前有效提醒大脑控制手指准确找位,从而提高演奏的精确度和速度。
“左手分组标记法”标记具体内容如下:
T:意为Touch(触碰)。
S:意为Separate(分开)。
TT:意为Tritone(三全音)在应用中四个指尖全部分开。
标记1:“T32”意为此分组手型3指和2指指尖触碰,4指和3指指尖分开,2指和1指指尖分开。
标记2:“T21”此分组手型2指和1指指尖触碰,4指和3指指尖分开,3指和2指指尖分开。
标记3:“T43”此分组手型4指和3指指尖触碰,3指和2指指尖分开,2指和1指指尖分开。
标记4::“TT”此分组手型4指和3指指尖分开,3指和2指指尖分开,2指和1指指尖分开。
标记5:“S43”此分组手型4指和3指指尖分开,3指和2指指尖触碰,2指和1指指尖触碰。
标记6:“S32”此分组手型3指和2指指尖分开,4指和3指指尖触碰,2指和1指指尖触碰。
标记7:“S21”此分组手型2指和1指指尖分开,4指和3指指尖触碰,3指和2指指尖触碰。
标记8:“T”此分组手型4指和3指指尖触碰,3指和2指指尖触碰,2指和1指指尖触碰。
实际应用时的标记谱例:
《卡尔·弗莱什小提琴音阶体系》G大调音阶
亨德尔《第六奏鸣曲》第一乐章张精冶/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