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精神和气质是敦厚而诗意的,这种守护是绵长而坚定的!
◇“技巧是形而下的东西,音乐需要的是心灵的力量,只要有真实情感的寄托,你手上的琴音就会化作你的心声表达出来,就会感染观众,那才是音乐最终的最强大的力量。”
——袁莎
筝乐幽幽如流水,诗词婉转附清音。
年,美国纽约古典音乐的中心——林肯中心,从中国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莎弹奏第一首曲子《高山流水》开始,听众埃德尔伯托·普拉达就被深深吸引了,“它触动了我的心”。
这场“筝与诗——中国音乐文化之旅”是袁莎代表中国筝乐走进西方音乐中心的重要一步,也是她推广、普及中国筝乐的寻常一节。
“我会永远守护中国筝乐的精神和气质。”袁莎说,这种精神和气质,是敦厚而诗意的。这种守护,也是绵长而坚定的。
从技巧回归心灵
什么是古筝的精神和气质?这个问题,袁莎思考过很久。
“前十几年,古筝发展偏离到了技术流、现代流的方向上去,注重技巧和肢体表现,几乎抛弃传统。”身处时代潮流之中,袁莎也受到影响,感到迷茫和苦恼。
她开始反思。“古筝归根结底要守住传统,这是我们的根。现代作品可以是古筝的学术发展方向之一。”她说。
年,古筝现代风、技巧风正盛,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暨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器乐大赛举办。包括袁莎在内的10名选手进入古筝青年专业组决赛。其他9位选手弹的都是偏重于技巧性的现代作品,袁莎的参赛曲目却是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临安遗恨》。
选曲时这个选择曾遭到所有人反对。
“我希望弹我们自己文化的音乐。”袁莎坚持要弹一首让自己的感情“有着落”的曲子。
一曲终了,评委流泪了。袁莎第一。
“这件事在当时就像一个风向标,大家好像都惊醒了。”袁莎说,“这是古筝的精神,古筝要表达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音乐艺术要表达的是我们的情感。”
至今,厚重、真挚依然是袁莎古筝演奏的精神气质。“技巧是形而下的东西,音乐需要的是心灵的力量,只要有真实情感的寄托,你手上的琴音就会化作你的心声表达出来,就会感染观众,那才是音乐最终的最强大的力量。”她说。
普及大众
直到今天,不少人见到袁莎,还会喊她一声“碟老师”——很多人的古筝入门,是跟着袁莎录制的教学CD学的。
“古筝虽然是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乐器,但它的复兴和真正规范、专业化发展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小提琴、钢琴等西方乐器是从开始就科学发展的。”袁莎说。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古筝教学特别是普及教学多还是口传心授,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特别是缺少如何入门、指法规范、怎样弹第一首曲子等用于普及教学的教材,很多爱好者因之难入其门。
“多年身处象牙塔内,可能很有学术价值,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太少了。”也因此在那段时间,已颇有些名气的袁莎主动承担起最基础的古筝普及教学课程录制工作。录制过程中她规范专业又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参与节目录制的化妆师、摄像师等辅助人员都听得津津有味。一时间,这次录制的教学CD成为古筝爱好者入门最规范易懂的教材之一,传播范围之广,一度打破当时教学CD类销售纪录。
很快,袁莎发现,普及古筝只针对学琴者还不够。“目前最缺乏的是基层老师,有的学生空有热情,无处投师;还有的是老师本身专业水平有限,学生会跟着‘学歪了’。”
她着急,又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年,袁莎创办了中国古筝学院,主要面向基层古筝老师授课,推广代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理念的规范教学方法。“基层老师可能进不到中央音乐学院,但可以来我们的课堂上学习规范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普及到更多的人,袁莎和同事尽量压低费用,为节约成本,数更校址。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中国古筝学院至今已开展古筝师资研修班期,出品古筝及教材走进15万个家庭,累计培养古筝人才30万人。
现在,袁莎又尝试以古筝为载体,把音乐艺术和中国文化结合,纳入课程。“古筝是表现形式之一,我们更大的希望是借此传播中国文化。”
让世界了解古筝
“别看古筝在国内家喻户晓,但国外很多人尚不知有这样一种乐器。”袁莎希望让世界了解古筝,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大家跟古筝音乐还是有距离的。”她说,但同时,“古筝和诗词、历史、美学、哲学之间全部是相通的。把古筝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可以关联到许多东西。”
袁莎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缩短这段距离——以中国古筝音乐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结合中国古典诗词,一边弹,一边佐以她对音乐背后的故事典故、时代背景、意境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
年,作为“中华文化讲堂”系列的一部分,名为“筝与诗——中国音乐文化之旅”的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奏响。
袁莎从先秦的《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弹到取材于东汉的《孔雀东南飞》的哀声长叹,再到唐代的《春江花月夜》、宋代的《满江红》,从明代的《牡丹亭》,拨弦到清代的《柳如是》。
“站在国际舞台上,我希望展现的是古筝、是中国音乐最高级的一面。”她说。
为了消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袁莎将西方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把西方观众带入到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当中。”
她在演奏《出水莲》时融入竖琴,希望西方观众通过对竖琴的熟悉感来靠近古筝。一曲《春江花月夜》,时而波浪拍岸,时而渔歌唱晚,伴奏的则是由大提琴、小提琴与钢琴演绎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自新大陆》的主题音乐。“它表达的思乡情怀与《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下思念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当音乐会结束,抬头时,袁莎才发现,台下的许多外国听众竟然“都在流眼泪”。她感叹,“音乐是无国界的,唤起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
类似的古筝演奏会、大师班公开示范授课或古筝讲学,袁莎已在近三十个国家举办过。与包括世界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在内的许多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和交响乐团合作过古筝协奏曲。她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9次会晤文艺晚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等国家最高级别舞台上的演出,为向世界展示古筝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推广古筝,在坚守古筝深沉敦厚的气质精神基础上,袁莎对这门古老艺术发展创新的探索从未停止。她牵头举办古筝春晚,尝试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时代元素。近年来,作为导演、主创、主演和联合编剧,袁莎还以筝乐为线索,以筝史为脉络,融诗词、演诵、戏曲、舞蹈于一体,打造了一部《筝与诗·归去来兮》古筝音乐剧。
随着她的轻弹慢揉,越来越多的中外音乐爱好者了解、喜爱上了中国筝乐。这正是她“最大的愿望”——还原、推广古筝敦厚而诗意的精神气质。
(内容转自《瞭望》年2月8日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