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海顿:非经允许不得为他人作曲
在古典音乐史上被称作“海顿爸爸”的交响乐大师,生在奥地利一个小村落的车轮匠家庭,与贫乏斗争的主旋律伴随了他的一生。
海顿幼时在教会合唱队做歌手,17岁在维也纳的街头流浪,被介绍为一个音乐家做伴奏,兼擦鞋送信的仆人,还曾在街头指挥五重奏聊以糊口。年,受匈牙利一个贵族公爵召请做副乐长,从此一做就是三十年之久。
这份工作是在贵族的公邸里待命,在他们大开华宴时受命演奏乐曲。海顿必须接受贵族的指挥,不得擅自为他人作曲,没有自由独立的地位。这份“打工”生活的苦辛可以从当时签订的契约书看出:
“约瑟夫·海顿受公家一员之待遇,为殿下供职,使殿下能信任其忠实。须有节制,对音乐师等不得取威压态度。须温和中庸,率直沉着。受命开演管弦乐之时,约瑟夫·海顿须负责监视其全体乐员,一律穿白袜、白背心,涂白粉,结辫发,又加襟饰。外国音乐师须遵从副乐长之指导,故约瑟夫·海顿对于彼等须取模范的态度,不得与之亲狎。饮食,会话,亦不得鄙野,常须不失其尊敬。作正当行动,留意监视其部下,勿使发生不调和及争论等情,以扰殿下之清神。副乐长海顿须依照殿下之愿望而作曲,绝对专为殿下而演奏。非得殿下之许可,不得为他人作曲。副乐长须留意监视一切乐谱和乐器。倘因疏忽怠慢而发生故障,须全归副乐长负责。”
要穿“职业装”,创作要听命令,这样严苛的条件,对于热爱自由和浪漫的艺术家,无疑是一种折磨。
他自己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可怜的“海顿爸爸”
但同时,这份工作给了海顿较为优渥的生活,也鞭策他完成了一生的全部歌剧、大部分室内乐和管弦乐。
这其中就有世界闻名的《告别交响曲》,作于年。据说,海顿创作这部乐曲时,为方便大家早点下班休息,便在第一乐章中使用众多种类乐器,然后逐渐减少,这些乐曲的演奏者便可以顺序退场,直到第四乐章时,台上只剩下第一小提琴,与台下的贵族们优雅作别。
这么看来,“打工人”海顿真是一位非常体贴同事的领导。当然,今天演奏《告别交响曲》时,可不允许自由退场了。
不过维也纳交响乐团曾在年,演出《告别进行曲》第四乐章,沿袭海顿的退场方式,幽默地致敬这位辛劳一生的“乐长”。
02巴赫:20个子女十几份工作
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大师,除了是“西方音乐之父”,也是20个孩子之父。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小城的一个音乐家庭,9岁妈妈去世,10岁爸爸去世,开始跟着哥哥学习管风琴做谋生准备。
17岁,申请教堂的管风琴职位,一份并不很丰厚的工作,但在某贵族的干涉下,职位被迫让给他人。之后在萨克森·魏玛的约翰·恩斯特公爵处担任音乐仆人,从此开启他跳槽频繁的辗转“打工“生涯。
其工作经历如下:
年,19岁,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
年2月,21岁,跑去看音乐家表演,离职四个月,被教会训斥。6月,跳槽去了米尔豪森布拉修斯教堂任管风琴师。
,23岁,在威廉·恩斯特公爵的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和室内乐师。
年,29岁,被任命为魏玛宫廷乐长,升职涨薪水!
年8月,32岁,签署合同,做科腾的宫廷乐长。11月6日至12月2日,因擅自辞去魏玛宫廷职务被拘留。12月去了科腾。
年,访问汉堡,被授予圣雅各比教堂管风琴职位,但因不愿意向布教会献金而拒绝任命。
年,申请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一职。
年2月,38岁,面试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4月13日,要求从科腾离职,获得许可,并继续担任科腾宫廷的名誉乐长;5月,与莱比锡市镇委员会签署最终合同。
从此,巴赫在莱比锡呆了27年。
年2月,44岁,获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宫廷乐长称号。同年8月2日,莱比锡市政委员会以巴赫对上级不尊等为由,对他进行“训诫”,巴赫写信给朋友,表示要“跳槽”。
年,48岁,再次搬进圣托马斯学校,领导大学音乐社。
年,51岁,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
年3月,辞去大学音乐社领导职务,10月,重新担任大学音乐社的领导工作。
...
巴赫一生结过两次婚,共有20个子女,有10个长大成人,5个成长为专业作曲家。维持这样一个大家族的艰辛,导致巴赫的跳槽几乎从无空白期,一直辛勤地奋斗着、上进着,针对不同的工作需求,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这也导致巴赫晚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受白内障所困,近乎失明,最终在年去世。巴赫一生往返于德国不同的宫廷、教堂、学校之间,是不折不扣的”打工人的一生”。
即使有着天才般的灵赋,巴赫的一生也说不上顺遂,一直创作作品献于贵族和教廷,以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酬,所以宗教题材占据了他作品的大部分。
但在繁忙的打工人生涯中,巴赫也有为数不多的欢乐作品,这首为莱比锡音乐学会创作的世俗康纳塔作品《咖啡康纳塔》,就是巴赫作品中生动活跃的那部分,或许喝咖啡是他难得休息的时刻吧。
03柴可夫斯基“社恐”勇闯职场
和以上两位不同,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但他一部分痛苦也源自于此。父亲希望他修学法律,他也一直听从教导,从法律学校直接进入司法省担任书记,是受人尊重也薪酬稳定的“公务员”。
但音乐的火苗始终在他内敛的外表下面燃烧,年,22岁的柴可夫斯基舍弃了众人艳羡的官职,进入音乐学校。年毕业后,他成为莫斯科音乐学校的和声学教师,但工资相比在司法省工作时微薄多了,他只能寄宿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家中,一直住到年才离开。没有钱买衣服,柴可夫斯基向朋友借了一件旧大衣去上班,然后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
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
柴可夫斯基生性内向而脆弱,感情丰富,是职场上的“社恐星人”。虽然住在莫斯科,又是音乐学院教授,身边充满了社交应酬,但他更喜欢静静地闭居,默默地创作。当他把作品《冬日的幻想》拿去给昔日老师指教时,受到了毫不客气的批评,于是从此避离母校,社交圈更加狭小了。
由于这样的性格,青年时期的柴可夫斯基在事业上屡屡受挫,生活也不充裕。年,柴可夫斯基秘密结婚,辞去教职,迁居住所。但婚姻似乎对他是一种痛苦的负担,在一个秋天霜冻的夜晚,柴可夫斯基浸入河中,冷水及胸,痛苦不已。弟弟劝他去欧洲休养。
从欧洲回来后,柴可夫斯基又担任音乐学校的教职,但向往自由的他不堪忍受职场的痛苦,不久便辞职去了巴黎。
年,富孀梅克夫人经介绍认识了柴可夫斯基,决定从经济上帮助这位受贫穷困扰的作曲家。此后14年,梅克夫人一直给柴可夫斯基以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年,柴可夫斯基在散步时,突遇梅克夫人,但没有说话,是的,招呼也没打。
年,柴可夫斯基彻底离开“打工”生活,隐居在俄罗斯乡下,一边拮据地生活,一边坚持创作。
年,梅克夫人给柴可夫斯基写信宣告停止提供资助,断绝了两人的友谊。
年,柴可夫斯基与朋友约定在莫斯科开音乐会,然而,友人们始终等不到他,次日在报纸上看到了他死亡的讣告。一说是因为感染霍乱,一说是因为服毒,这位音乐家的人生句号至今成谜。
柴可夫斯基以《悲怆交响曲》闻名于世,其人也是一个悲怆的音乐家,音乐的底色充满深刻的悲哀,代表着俄罗斯民族沉痛忧郁的灵魂。
然而,这位职场上的“社恐星人”也有其明亮而可爱的一面,华美闪耀的圣诞舞曲—《胡桃夹子》便是证明,其中《花之圆舞曲》更是以悠扬浪漫的“少女心”,感染了无数观众。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