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本文和大家说一说我国得传统文化之中的古琴,在此之前为大家分享一则关于十大名琴之中周代名琴——号钟的故事。
相传,春秋霸主之一的齐桓公一次巡行,在一个小村庄遇到了一个弹古琴的小孩。琴声杂乱,不堪入耳。周围还混杂着熙熙攘攘的叫骂声。有了疑惑,但见一群小孩推推嚷嚷的得围着一个小乞丐,对之拳脚相向。
小乞丐死死抱着怀中古琴,咬着牙齿,眼中噙着泪花,一肚子委屈也不闻哭出声来。
便向旁人打听。
这小乞丐是抱琴弹曲儿,沿村乞讨至此。因为在酒家演奏,客人嫌难听,酒家掌柜可怜这小童,让他帮着跑堂打下手,却遭到了店里小二的白眼。
小二哥每天在掌柜的面前跑来跑去的揭短儿,小童被当作骗子重新回到了街头。
又因为抢了当地乞丐的饭碗,被乞丐们排挤,而招致群殴。
齐桓公看着小童,这小童虽然自生难保,却拼命护着怀里的琴。当下便打动了通晓音律,喜好操琴的齐桓公。
差人接来小童,齐桓公便瞧见了孩童怀中的琴,自问藏琴无数,却少有孩童怀中这把精致,美妙。
便问由来。
孩童这把琴传承自父亲之手,孩童说父亲还在他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便已经悄然离世,母亲将其拉扯大后已然随父而去,孩童苦于生计便学着父亲操琴卖艺为生,无奈没有银钱求师,只得乱弹,这才招致后来的祸事。
齐桓公看这孩童倔强好强,眉清目秀,方才舍命护琴,顿生怜惜之情,适才命人接入宫中,又请乐师教导。不知孩童的姓名,便赐名“号钟”。自此“号钟”勤学苦练,终成大器。
不知过了多少年,齐桓公要攻打鲁国,出征前夕,有白衣坐于高楼之上,演奏了一曲浩浩荡荡,桓公以牛角和之,更是气势恢宏。
牛角浑厚,琴曲大气,响彻军伍。
自此,白衣“号钟”之名便流传于世,此后为了纪念“号钟”,那把琴便有了这个名字。
这便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中——号钟所蕴含的典故了。
琴棋书画,是我国文化传承之中不可或缺一个重要环节,是为我国古代文人艺术之中的瑰宝。
琴——是文人艺术之中音乐的代表。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由它的身影。
最为闻名的莫过于伯牙子期的故事了。在孩童时代便已经烙刻在了心底。
经过历代先贤的努力,更是为古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之道,与我国儒道释三大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常见的孔圣人杏坛讲学的字画之中就有弹琴的画面,杏坛教学,弦歌不辍,史料亦有记载。
操琴之时的礼仪与姿态更是追求儒雅端庄,简洁明快,让人赏心悦目。
崔遵度在其所著的《琴笺》中说道:夫《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太极之节也;四时者,两仪之节也;律吕者,四时之节也;昼夜者,律吕之节也;刻漏者,昼夜之节也。节节相交,自细至大而岁成焉。既不可使之节,亦不可使之不节,气之自然者也。气既节矣,声同则应,既不可使之应,亦不可使之不应,数之自然者也。既节且应,则天地之文成矣。文之义也,或任形而著,或假物而彰。日星文乎上,山川理乎下,动物植物,花者节者,五色具矣。斯任形者也。至于人常有五性而不著,以事观之然后著;日常有五色而不见,以水观之然后见;气常有五音而不闻,以弦考之然后闻。斯假物者也。
这是《琴笺》之中对于对于琴和《周易》之间的解释。
《琴笺》中同样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思想。
这与道家哲学之中的“大音希声”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同样这样思想的还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作《广陵散》乃千古名曲。
相同于其他乐器,古琴便显得有些单薄,没有古筝那般张扬,没有唢呐笙箫那般嘹亮,又不同于西方的钢琴那般华丽。
却也正是因为这些,古琴便在历史长河之中独树一帜,静美高贵,悠扬的琴曲浸润心田,在当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中带个人一种安静的享受。
关于古琴的故事还在继续,伯牙和子期仿佛还是停留在初见时的《高山流水》之中,为我们的下一代继续着演奏着千百年来的深厚文化。
愿文化得以传承,愿经典得以流传。这里是解朝衣的文字小站,希望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