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是不是晴天霹雳,老师说我家小深上重点初中的可能性很小。”好友朱姐一边讲,一边忍不住掉眼泪。
他家儿子小深四年纪了,之前几年她和老公忙前忙后希望儿子上个重点中学,结果今天参加家长会时被班主任告知:孩子成绩很一般,上重点中学肯定跟不上。
不过是孩子上个普通中学,换个人也就想开了,但朱姐的难过可不仅仅是孩子上学这么简单:从小深一年级开始,她和老公就给孩子陆陆续续报了10多个辅导班——钢琴、美术、舞蹈、书法、主持人、游泳、篮球……
这么多辅导班,说花费几十万都是少的。另外有些辅导班太远,孩子又小,接送是必须的。这样一来,朱姐和老公每天除却吃饭、睡觉、工作,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辅导机构的休息室,就是在送孩子去辅导班的路上。
钱也花了,时间也浪费了,现在一盆凉水浇下来谁不心痛。
不过再细想老师的话就会发现:现在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很普遍,但如果它们对孩子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没有帮助,真的到了升学、考试等考验“硬实力”的时候,孩子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所以,与其报十多个辅导班面子上好看,不如先和我一起研究辅导班到底咋报才有用。
不加选择报辅导班,让家长成待割的韭菜
中国某教育领域培训近期发布报告:
报名该机构并选择长期课程的学生相比较去年同期的万增长到今年的万,同比增长54%。
教育机构疯狂上涨的学生数量背后,是一大批想通过报辅导班让孩子更加优秀的父母。这一点,连明星名人都不例外。
湖南台主持人李湘一向以“富太太”形象示人,不仅自己“阔”,对女儿王诗龄的培养更是如此。
李湘晒图王诗龄正在学习滑冰,她的老师是奥运会世界冠军的获得者陈露。
另一张照片,王诗龄在进行钢琴表演,她身边进行合奏的是钢琴家李云迪。此外,画画、舞蹈、游泳等大多数孩子选择的兴趣班,王诗龄一样都不拉下。
再看“云淡风轻”的沙溢胡可夫妻,一个把送孩子到培训班后,坐在安全通道的楼梯上啃面包。
另一个明明不喜欢跳舞,为了孩子照样亲自上阵。
就连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也自爆,她家孩子每周照样要学习钢琴、书法、英文。
明星名人尚且如此,普通家长更不用说了:
之前有报道,上海一个二孩妈妈,一暑假给两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总共花费十多万,是她和老公好几个月的工资!
看到这里,你不仅想:为啥非让孩子上辅导班?家长不累吗?不!他们当然累!一位妈妈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大多数疯狂报班家长的心酸:“只要孩子能优秀,我累又算什么。”
然而,有媒体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调查后,这样评价传统的辅导班和兴趣班:
1、盲目的校外辅导,只会将家长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2、教育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家长是“等待收割的韭菜”;3、过多的兴趣班,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4、国家已经发现特长加分负面影响,年之前将全面取消此类加分。
加上开头朱姐的事情,父母们很容易发现传统兴趣班不利于培养孩子兴趣,也不会再对孩子升学起作用。
上了个传统兴趣班的孩子,败给13岁男孩
聪明的家长或许已经发现:
在这大浪淘沙的教育变革中,有人因为传统加分项被取消而丧气失望,却有另一些孩子“偷偷”通过“另类兴趣班”实现了真正的优秀。
前段时间,一个13岁的小男孩袁翊闳火了!
原因是他独自一人发明了一台名叫“小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台机器人非常聪明,不仅可以和人进行问答互动,还可以精准地播报天气、讲有趣的故事。
这让活动现场的观众非常吃惊,就连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王孟秋都感叹:这款发明里的有些东西,是我读博士的时候做的!
实际上早在一年前,袁翊闳就登上了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舞台,并作为全场最小开发者展示了自己的发明——看图猜成语,之后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另一个和袁翊闳有相似经历的孩子名叫万海妍,12岁的她参加了程序员8分钟小程序挑战赛,并成功地在一众成年专业程序员的中脱颖而出。
就连蚂蚁金服的董事长兼CEO都被她的能力折服,并在事后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今后能入职支付宝。
事后,有记者采访了两个孩子的家长,调查后他们发现:其实这两个优秀的孩子共同点在于,他们的父母都选择了编程作为孩子的兴趣班。而他们的优异表现,其实都是编程带给他们的——
1、编程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
编程,即通过可见的代码、工具、运行结果不断地梳理抽象的概念,再通过自己的实践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地表达。
这一套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让孩子学会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2、编程拓宽孩子的升学路径
好学校意味着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孩子能上好学校不仅意味着在师资、教育资源上占领先机,更意味着孩子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养成健康习惯,并完成人格三观的塑造。所以,为了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好学校,家长可是拼了命:
让孩子发展艺术、体育,争取以特长生的省份享受高考优待;带孩子参加各类竞赛,希望拿到考试加分或政策扶持;各种夏令营、学期交流活动,不管多少钱都得参加……
但是,这些传统渠道逐渐被堵死。从相关部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高考加分在缩减,特殊类招生在萎缩,特长招生竞争压力变大。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老路被封死的时候,新的机遇来了——
年6月,信息化教学能力被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
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年1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年版)》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并将信息技术课程设为基础课程,单独列出课程标准。
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
年6月,江苏、天津、北京等地的高考数学考卷中,都明确出现了编程相关的题目……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生真的通过编程走向了名牌大学:
初三学生温铠瑞今年15岁,因为在清华大学信息体验营活动中表现优异而到了清华高考60分的加分承诺。
出生于农村的郑林楷高中时获得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录取资格,而让他获得这个资格的是他出色的编程能力,凭借此他成为清华信息学体验营活动的一等奖。
从小酷爱编程的郭文景高一获得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省一等奖,之后被麻省理工大学邀请参加北美编程邀请赛,因为成绩突出而被哈弗大学提前录取……
由此可见,未来名校、高校招生中对于拥有“编程”能力人才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强盛。
3、编程改变孩子的未来发展
“我们相信,未来的世界是计算机的世界,到那时‘文盲’这个词语将用来称呼那些不懂计算机语言的人。”
这是科学家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测,虽然他们没有说明古纳于“未来”的具体时间,但现实生活中编程越来越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并引导着未来发展。
据牛津大学《未来就业报告》中指出:未来将有超过65%的学生,会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工作。
这些工作是什么,研究学者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工作的技能要求中包含着“拥有编程能力”。
这也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中发现端倪:
年,英国政府在5-16岁学生的义务教育中加入了编程教育;年,美国政府提出计划10年普及中小学生编程教育,并投资40亿美元开展少儿编程教育;年,芬兰开始实施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首次将编程纳入小学教学大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授编程;同年,澳大利亚正式将编程引入全国必修课程;年,韩国教育部规定将编程纳入小学正规必修课程……
从以上种种资料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乔布斯在《遗失的访谈》中所讲的“未来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编程”正在成为现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