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您,圳等您”!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六个“人才日”。当天上午,“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会展中心梅花厅举办。5位顶尖人才和2位本土人才围绕“向上向善向未来”主题发表精彩的主旨演讲,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彰显了深圳放眼全球、对标一流、广聚天下英才的开放姿态和宽广胸怀。
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泽湘:“大湾区造桥”故事在深圳继续上演
李泽湘
“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30年的产学研探索,一座一座‘桥梁’的建造,让我们今天在新制造、新工科领域站上一个不同起点和全新高度。”11月1日,被誉为科创界“扫地僧”,在学院派创新创业圈颇具盛名的李泽湘教授作为第一位演讲者,站上了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舞台中央,分享了四个“大湾区造桥”的小故事。这也是他30年来的产学研探索之路。
年,李泽湘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了以“国际化、研究型、产学研”为定位的“实验室”。“国际化、研究型不是太大问题,但产学研却遇到极大挑战。因为香港缺少市场产业空间和供应链资源。”李泽湘回忆道,当时深圳产业急需转型,但缺乏顶级大学和研究院的支撑。在某个契机下,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达成合作,共建深港产学研基地,衔接两校科研人员与深圳企业需求,“借鸡下蛋”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港科大产学研第一座桥就这样造出来了。”他感慨道。
借助深港产学研合作基地这座“桥梁”,从港科大“”实验室走出来的第一家公司固高科技,于年在深圳诞生。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运动控制领域的领军企业。李泽湘说,固高科技也是一座桥,让很多“洗脚上墙”的农民成为装备领域的创业者、工程师。
固高科技的创业过程,让李泽湘认识到传统工程教育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如何利用深圳丰富的供应链快速迭代产品。这门课的队长汪滔,毕业设计时提出“航模飞控”题目,读博期间在深圳创办了大疆。今年,这家世界领先的无人机企业搬进了位于留仙洞总部基地的总部大楼,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李泽湘看来,汪滔和大疆都是一座桥,让大湾区的年轻创业者认识到,敢于自我挑战、不惧失败、快速迭代,也能创造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品牌。
时间来到年,深圳大学城引进创办了三所研究生院。有感于当时深圳产业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在李泽湘的建议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开设了一个教改班。李泽湘带领教改班几名同学在大学城旁边创办了比锐精密装备公司,在突破半导体终端设备国产化瓶颈的同时,为教改班后续的迭代提供了依据。“虽然比锐最终失败了,但是参与创办公司的同学后面又爬了起来,创建了七八家公司,成为今天中国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的中坚力量。”李泽湘说,受比锐和大疆的影响,教改班个同学共创办了37家公司,创业率超20%。
李泽湘分享的第三个“造桥”小故事发生在深圳北面的东莞松山湖。年底李泽湘和原港科大的两位老师提议,利用在深圳摸索出的学院派创业经验,在松山湖打造一个机器人基地。经过6年的探索,机器人基地共孵化了60多个团队,15%已发展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且大部分都在硬科技领域。
如今,“大湾区造桥”故事在深圳继续上演着。由李泽湘发起的深圳科创学院落地留仙洞总部基地,通过新工科教育发现培育创业苗子,打造一批又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全球知名科技产品、知名企业。
“一个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正逐步形成,希望能看到一座座的桥梁在这里被建造出来。”李泽湘如此展望道。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将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
“深圳是梦想之都,我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颜宁在11月1日上午举行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以《归去来兮》为主题进行演讲时透露,自己已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不久后将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是全球顶尖生物学家,主要致力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她先后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她说,自己此前的两个职业梦想,就是有机会到两所母校任教,并且都提前实现了——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年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在科研上不断探险是我最痴迷的游戏,是我生命的底色。”颜宁说,自己非常幸运,在过去20多年里始终处在了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投桃报李,她非常希望将这份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诱惑,毫无后顾之忧地去挖掘施展自己最大的潜力,做出更多的真正原创性的发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自己也终于有信心进入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去打造一方平台,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健康威胁,挑战生物医学的难题,做出真正原创性的突破,回馈社会。
颜宁说,当深圳邀请她参与创造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医学科学院时,简直是一拍即合,她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向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愉悦。
深圳医学科学院由市政府设立,计划年建成,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
颜宁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基础研究,她认为今日的医学科学已经成为集生物、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与一体高度交叉的最复杂的一个学科,她的实验室就长期与世界著名药企合作。
她期望,深圳医学科学院能够把研、药、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产生若干原创性科研突破,还要去探索一个科学合理的机制,在保障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的同时,有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颜宁说,深圳年轻朝气蓬勃,有无限可能。来到这里之后,又感受到这座城市宜居的一面。她将在这座城市向着自己第三个梦想出发——在10年、20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深圳要做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的领头羊
郑永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以《建设开放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为主题的演讲中表示,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要通过建设人才高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深圳要做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的领头羊。
演讲开始,郑永年就明确抛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要通过建设人才高地引领中国式的现代化”“开放是建设人才高地的必由之路”“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要在中国人才建设高地方面继续做领头羊”三大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郑永年说,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但这阻挡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面对西方“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要将改革开放坚持下去。越是开放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总结历史教育,得出了“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
“开放是建设人才高地的必由之路,这几乎是不争之理。”郑永年认为,没有开放就没有思想碰撞,就没有创新。此外,科技创新需要大量投入,没有开放就没有市场,无法支撑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美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全世界的各类人才,是世界人才活动的舞台。
郑永年说,过去四十多年,广东、深圳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的开放是分不开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更是体现了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和接纳各地英才的决心。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要在开放型人才高地建设上继续做领头羊。
郑永年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要发展起来有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研究机构;二是数量众多的能够将基础科研转化为应用技术和经济活力的企业;三是良好的金融环境。这些条件,粤港澳大湾区都具备——香港拥有一流高校和基础科研能力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拥有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潜力无限。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要实践,更要引领,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开放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培养。”郑永年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走向未来也并不容易,只有通过继续改革开放才能通往未来,才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天表设计师孙磊:深圳给了飞亚达展翅高飞的养分
孙磊
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7个演讲嘉宾中,孙磊的“圳龄”最长。从年他大学毕业到深圳加入飞亚达算起,今年正好30年。孙磊将这个视为自己人生的幸运:“深圳给了飞亚达展翅高飞的养分,飞亚达给了我施展才华的一片天空。”
孙磊说,深圳是一个敢于把金钱、时间和效率刻在街头的城市,充满活力。飞亚达在这片热土坚持创新,飞速成长,在中国钟表史上塑造了多项第一。年,飞亚达从航天相关部门的市场盲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航天员使用手表。为此,飞亚达对手表做了大量创新性的改进,攻克应对太空超低温、强磁场、高辐射以及复杂飞行条件等技术难题,多次随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在科研创新的同时,飞亚达还注重美学呈现,将中国的掐丝珐琅、刺绣、手绘、微雕等手工艺,结合中国的建筑、绘画、生肖和敦煌文化呈现在手表上,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以创新的姿态带给世界。作为飞亚达第一名手表设计师,孙磊成长为中国钟表行业领军人物。
“深圳是设计之都,更是创意的高地。”孙磊认为,飞亚达和自己的成长,与这座城市紧密相关。设计师在这里有更广泛的交流,更活跃的思维和更市场化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多的设计人才选择来到深圳创业,深圳品牌具有国际视野,这是深圳品牌活力的源泉。深圳的企业和品牌高度市场化,更具备走出去的勇气和底气。
正值第六个深圳人才日,孙磊也点赞了深圳的人才环境——深圳给了太多人平等的机会、深耕的环境和激昂的成长,因为这个城市尊重人才,渴求文化,轻装上阵,更因为这个城市有前沿的视野,雄厚的实力,放眼全球都屈指可数的开放胸襟,而这些正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才所必需的土壤。
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永锟:身边随处可见“追光”的年轻人
王永锟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杨少昆摄
“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内外是同时起步,这条道路上没有路标、没有前辈。想要在这条人迹罕至的路上走出一条标准化之路,只有一个深深的信念,那就是国家需要一批年轻人冲破荆棘,望着远处智能制造的灯塔,趟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压轴登台的王永锟是7位演讲嘉宾中唯一的“90后”。身着黄色衬衣的他,如同演讲主题“追光”一样,洋溢着年轻朝气、蓬勃向上。他说,深圳最神奇的是,身边随处可见“追光”的年轻人。
王永锟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创业者。点亮自己创业梦,源于年夏天,他在机器人比赛现场,第一次见到了李泽湘老师。在李老师的描述中,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工业高度智能化的场景,那瞬间心中涌现一种莫名的激动。
“如果有一天我掌握的技术,真的能跟世界在同一起跑线上,为这个时代作出贡献,对于一个工科生来说,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吗?”王永锟哈工大硕士毕业那一年,《中国制造》正式印发,他放弃读博机会,以及众多名企的offer,决定创业,要“做工业里的机械腿,让机器人在工厂里跑起来,成为新时代的世界级机器人企业”。
年2月12日,大年初五凌晨1点,王永锟和4位同伴背着背包拖着行李箱飞越了0公里,降落在了宝安机场。“研发机器人样机的初期,我们都是通过网上购买机械加工、零部件、电路制板等,后来惊奇地发现这些东西都来自于一个地方。”王永锟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来到深圳创业原因:这里离上游供应链很近。
来到深圳创业,王永锟遇到各种“爬坡过坎”,曾因迫于资金不足搬进没有空调的厂房办公,因供应链出问题带来现金流周转不畅被追债……“有一次,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老板联系我,让我一定去见他。我查了查欠他们的款项,战战兢兢去赴约。没想到他只字未提欠款,不仅鼓励我,还介绍资源,让我非常感动。”回忆起创业中起起伏伏,王永锟感慨道。他说,在深圳,创业者无处不在,跟人谈论梦想,永远都不是一件让人觉得尴尬的事情,永远有人理解你,支持你,愿意帮助你,你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大概这就是深圳的魅力”。
“最早起名叫斯坦德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标准。我们希望通过移动机器人的集群技术为工业装上腿,引领工业柔性变革,点亮全球智能工厂。”他面向观众分享着自己的初心。
“听说深圳的平均年龄是31岁,等我们到了这个年龄,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王永锟回想起7年前刚来深圳时,站在天桥上看着脚下来来往往的车辆,对着同伴立下豪言壮语。如今的他31岁,创业7年,正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城市的脉搏共跳动,续写华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叶小钢:用音乐点亮城市用文化想象未来
叶小钢
在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叶小钢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星光》由郎朗精彩演绎,感动了全球约30亿观众。年11月1日,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叶小钢表示,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作为其中最具鲜明色彩的音乐,犹如一滴印在纸上的墨水,助力文化慢慢散开。“鹏城深圳,充满魅力、活力、动力与创新力。我们的目标是把产生于深圳的音乐文化,发扬到世界各地,让音乐成为深圳坚实的文化符号。”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用音乐讲故事,用音乐打动人”是叶小钢作为作曲家追求的目标。他希望中国的音乐能真正迈进世界音乐的大门。多年来,其《地平线》《将进酒》《星光》《喜马拉雅之光》《草原之歌》《美丽乡村》《最后的乐园》等交响乐作品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但无论是影视音乐创作,还是纯音乐创作,叶小钢都力求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寻找交汇点,让音乐在东西方文化游走中,从容地讲述着中国故事。
年,叶小钢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该学院旨在借鉴国内外一流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术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成长为立足粤港澳三地,面向全国、亚洲与世界,国际化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
“我是广东人,在上海出生,在北京上学、工作,又到美国学习了7年,回到北京,如今,又再回到广东。应了那句话:人生就是一个圈。这些年,北京的大气雄浑我有感悟,但骨子里我是南方人,又相对灵秀。”叶小钢表示。
在深圳当院长对他来说是个全新尝试。“感谢深圳市政府组建成立音乐学院,让我的音乐抱负得以更多拓展与实操。作为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我追求的目标是用音乐打动人,用音乐感动世界,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用音乐点亮人生。”叶小钢说,“音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将打破中西方文化的隔阂,促进音乐文化交流,为国家培养融会贯通中西方音乐文化、具有领导力的音乐事业人才。深圳的音乐事业将以深圳为中心点,辐射周边、大湾区、全中国、全世界。”
作为一位教师,叶小钢更希望通过科学的选拔培养方式助力年轻音乐人的成长,让他们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在我们身边有多元文化的交流,有自由年轻的人才,很适合培养思想家、作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等,这让深圳文化艺术的氛围更加浓郁与和谐,城市更加宜居。未来,我们有决心打造一个文化场、音乐场,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用音乐点亮城市,用文化想象未来。”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科大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数学家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永不言弃
埃菲·杰曼诺夫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已经发现了一种毫不费劲就能学好数学的方法,千万别信他。”11月1日,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杰曼诺夫的话引得台下传来阵阵笑声。“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这样一刻,数学直观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他看来,中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精力;他希望,深圳国际数学中心能为南科大和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埃菲·杰曼诺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员,是全球公认的当代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因解决了20世纪群论学家以及代数学家们所困扰的伯恩赛德猜想,杰曼诺夫于年获得菲尔兹奖。年,他应邀访问南科大,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做客南科大讲堂,为学生作报告。在多次来访后,杰曼诺夫决定在该校组建数学中心。年2月杰曼诺夫数学中心挂牌成立。“数学中心就像我的孩子。过去3年,中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仍然吸引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学者加盟。”杰曼诺夫说。
“数学是这个世界伟大的技术引擎。”杰曼诺夫把数学和音乐、绘画作类比,建议学生们像观赏优秀的绘画、欣赏美妙的音乐那样多发现“数学的美”,只有这样,才能甄别数学课题的优劣。他认为,数学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没有中国数学、美国数学或俄罗斯数学,而是各国数学家凑在一起解决共同问题,相互学习。提到自己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的初衷,杰曼诺夫表示,他希望在南科大构建顶尖水平的数学教育,助力产业变革,同时也让更多学子受益。
在他眼中,深圳是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南科大也是座年轻且不断发展的大学,但后起之秀,潜力无限。深圳对人才和科研有着毫无保留的支持,这些支持正是科学家需要的。也得益于此,深圳吸引了不少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杰曼诺夫认为,作为一座伟大的城市,深圳需要一流高校助力其发展,而不同于一些已经跻身于世界排名靠前的名校,他相信南科大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和成绩。“一流的数学学院、数学教学能为深圳信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希望,深圳国际数学中心能为南科大建设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多创新和支持。”杰曼诺夫说。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吴亚男杨丽萍李舒瑜吴亚男焦子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