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看见的那些东西,而是我看不到的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到的那些。在那座连绵不绝的城市里,什么都有,除了尽头。那座城市没有尽头。”
记得在去年《海上钢琴师》重映的时候,即使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但是也依旧买了电影票,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其中蕴含的真理即使时过境迁,也依旧能够给予人启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海上钢琴师》这部经典电影,但是,其中的隐喻,你真的看懂了吗?
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接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船上,一个烧锅炉的黑人大叔捡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因为当时是年的元旦,于是大叔便给小男孩起了这个难读拗口的名字。
直到有一天,小男孩来到了旅客舱,看到了舞台中央的钢琴,这是小男孩第一次见到钢琴,便与钢琴产生了共鸣,暗示其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但是此刻对音乐了解较少的观众们可能会忽视此刻钢琴弹奏的音乐是斯科特·乔普林的名曲《PeacherineRag》,他也被称作拉格泰姆之父,对,就是爵士乐之父的拉格泰姆。
在拉格泰姆之父的启迪下,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后来他遇到了他的终生挚友,一位来自新奥尔良的白人小号手康恩。在电影的展现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着他……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还没有?那如果结合百度百科的爵士乐简介呢?,处于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成长于最底层,受到拉格泰姆的影响,自学成才喜欢即兴演奏,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
是的,电影中的根本不是人,是爵士乐的隐喻,他就是爵士乐,他的一生,就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到辉煌、再到没落的全过程。
“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这句话也是对爵士乐的诠释。
爵士乐与时代
只要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知道,最后选择与巨轮一起爆炸,粉身碎骨。记得当初并没有看懂这些暗喻的小编也跟着爆炸一起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就和许多人一样,把这场爆炸看成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
但其实按照时间推算,这艘船爆炸的时间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的大航海时期,也正是美国爵士乐的衰落时期。选择自我毁灭也象征着,其实不是时代抛弃了爵士乐,而是爵士乐主动放弃了新时代,他不愿意改变自己去让人喜欢,即使最终终将走向没落,他也依旧要坚持自己的追求,这是,也是爵士乐。
爵士乐的“肉身”虽然毁灭了,但是爵士乐的“灵魂”却活了下来。爵士乐虽然小众,但是爱他的人永远会爱着他。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见解都不尽相同,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在下方留言区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海上钢琴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