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爸爸妈妈说:我孩子就是表达能力不行,一句话说不清楚,说一件事情前言不搭后语,乱用词语,写作文尽是口水话……我们都知道表达能力很重要,但不知道“表达”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对于表达,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会,在过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大背景下,很多父母都不太重视母语教育,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说话,孩子每天都在接触中文,语文还能差吗?本书的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会说话”和“能表达”是两回事。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会说话”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学会沟通,也就是“能表达”。“会说话”主要是指“发音准确,词义准确,能进行日常交流”,“能表达”则要求孩子能合理合规地理解别人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这指向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会说话”的层面,自然的母语沉浸式教育就已经够用,也就是说生活在中国的孩子自然能说中文,生活在英国的孩子自然能说英语,但在“能表达”层面,则需要一些人为的努力。
那么,在孩子自然习得语言之外,怎么做才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呢?
说起语言学习,不能避开的两个概念是:输入和输出。
我们观察小孩就会发现,在他们能真正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能听懂很多了,也就是说孩子学习语言,是理解先于表达的。理解的深度决定了表达的上限,所以语言输入的第一要务,是保证大量的输入都是可理解性的输入。
那么,什么叫做“可理解性输入”呢?就是难度大于孩子的当前水平,但稍微努力一点就能理解。“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帮助孩子获取更多语言信息,也是父母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会语言表达的关键,大量的有效输入才能产生有效输出。如果每天跟孩子交流,说的都是“你吃了吗?”“你冷不冷?”这样的一些简单表达,对于孩子的“可理解性输入”是非常不利的。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给孩子可理解性的输入呢?作者给了我们两个建议。
首先,借助共同注意扩大语言输入范围。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观察孩子平时的注意点是什么,孩子会对身边的很多事物产生兴趣,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顺着孩子的注意点,用语言来描绘他们看到的东西,就可以帮助孩子把具体事物和抽象的语言符号对应起来,这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必经之路。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孩子看到钢琴,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是钢琴;一起看书的时候,看到书上有长颈鹿,我们可以指着图片告诉孩子这是长颈鹿;走在路上,我们可以顺着孩子的目光,告诉他们任何事物的名字。
等到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我们可以不仅仅限于词汇,走在路上,看到树叶落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树叶为什么会落;傍晚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看着天色渐晚,可以告诉孩子太阳为什么会落山?在我们说完以后,还可以再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表达一遍。或者让孩子把新获取的知识告诉给家里其他人。
当我们跟随孩子的注意,帮他们扩展词汇和知识,他们的语言表达就会越来越丰富。
其次,通过真实交流和及时反馈给孩子更精确的输入表达。
作者告诉了我们一项研究调查,就是孩子通过电视节目是不能促进语言发展的,真正能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是真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所以我们要多和孩子聊天,可能很多爸爸妈妈就有困惑了,和孩子聊什么呢?有时候好像说不上几句就不知道说什么了?那么,怎么才能推动聊天不断进行下去呢?我们可以注意三点:
第一点,如果孩子还小,在孩子说完之后,我们可以重复一遍他们的话,用自己的语言不完全地复述也算,目的是让他们确认自己被听见和被理解了。
第二点,和孩子谈论你们都熟悉的内容,比如昨天一起去游乐场玩的事情。这有助于孩子理解交流的时效性,以及叙述的完整性。
第三点,注意心态,与孩子聊天是平等的,是情感交流,不是提问回答。孩子告诉我们今天学校(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自己今天做了什么。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且,这对于建立更亲密、美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很大帮助。
好啦,今天我们的分享就结束啦。我们来总结一下:
孩子学习语言,是理解先于表达的,理解的深度决定了表达的上限,所以,学习语言的第一要务是保证大量的输入都是可理解性的输入。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给孩子更多可理解性的输入呢?作者给了我们两个建议:
首先,借助共同注意扩大语言输入范围。其次,通过真实的交流和及时的反馈给孩子更精确的输入表达。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它会影响到人际交往、自我情绪处理等等,希望我们能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会说话”不等于“能表达”,重视起对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给孩子更好的指引,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轻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