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执导的一部全英文的作品,影片背景也离开他的家乡西西里岛来到了海上。该影片讲述的是传奇人物出生在船上,从小有钢琴天赋,一辈子未踏上过陆地,最后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死亡的故事。
是个传奇:钢琴无师自通;从未踏足陆地;不被外物动摇。
钢琴无师自通:
初次见到的时候,他躺在摇篮里,摇篮写着T.DLemon,摇篮就放在钢琴上——那架钢琴,正是他日后要弹的钢琴。因为他怕被人抢走,小时候总被父亲藏在船舱里,那时无人知晓的存在……
父亲死后的某天,偷跑到富人舱里。那时,他第一次看到钢琴。他站在窗外静静凝视着它,晚上时便趁没人的时候偷跑近进去弹了起来。
这一弹,便惊醒了众人;这一弹,他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
此后他成为了船上的御用钢琴家,名声传遍了整个弗吉尼亚号。
但他还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只属于弗吉尼亚号。
尽管他再怎么属于弗吉尼亚号,外面的世界还是有关于他的消息:他的好朋友在认识他之前就听说过;自称发明爵士乐的杰利.摩尔.莫顿(果冻卷莫顿)也来挑战他,那个场面也成为了电影里经典的镜头——庆幸的是,赢了。
(科普一下:这个人其实并不存在,而果冻卷摩根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电影里的歌也大都出自他的歌。而果冻卷莫顿也确实自称自己发明了爵士乐,不过并没有太多人信他。)
未踏足过陆地:出生在船上,死也死在船上。常人会想:这会是何种的孤独?就坚持了下来,坚持内心所爱,活成了自己。很多人穷极一生想走出去,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已半身残;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最后还是发现是农村适合自己;很多人随波逐流,即使事业有成也郁郁寡欢。很多人,太多了……
不被外物动摇:
其实电影中存在着很多推着下船的因素:
1.Max:Max的出现给了很多欢乐,让他看起来不那么孤独,但纠其本质——他是一直试图让下船的那个人。
2.女孩父亲:某天晚上,见到一位孤身的老人。老人的一番话,似乎是在对的劝诫……
3.女孩:那天正在录制唱片。刚好,女孩出现在了船舱外。她,朦胧地用手揉着眼,刚好看到她;她用船窗照照自己的样子,正沉醉于她。正弹爵士乐的也直接把曲风变为爱情。无法忘怀女孩,他知道她深深爱上了她——他夜晚闯入女寝室只为亲她一口,第一张唱片也试图送给她。后来女孩要走了,试图追上,却没有送出礼物,不过他得到了女孩的地址。女孩的地址,似乎也在指引他下船。
直到有一天,忍不住了,人们都以为想想通了——主动要求下船。可到那一天,他站在梯子上,看着外面一片喧嚣,一片繁华,眼前的道路无穷无尽,他停下了。他停下了,脱下帽子,用力一挥——帽子掉在海上。笑了——那是他想要的结果。
此后,再也无任何下船的念头。
关于艺术特色:
《海上钢琴师》首映年已经有22年了,最近于年在大陆上映。不过在年时的全球票房并没有现在好,也许是骗子让人感觉有点节奏平静,在那个时候甚至还有人说它是烂片。不过很多时候好电影是慢慢发现的,经过时间的考验好片才会让观众看到,经典也是不会过时的,以至于它在重映时7天取得破亿的好成绩。
《海上钢琴师》的导演也是朱塞佩.托纳托雷。这位来自意大利写实派的一位新锐导演,他尤其钟爱以家乡西西里为背景写电影。这样热爱家乡的人自然而然也把自己的特点融入于电影中。相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来说,这部电影节奏更为缓慢,情节也让人通俗易懂,若不用心看或没引起共鸣的甚至会睡着。一部围绕着钢琴的电影自然也离不开音乐,这部电影在音乐的渲染下使很多镜头都让人无法忘怀:比如说初次见到初恋的那一段;
偷跑到女宿舱亲女孩的那一段;和莫顿比钢琴的那一段,等等。就拿亲女孩的那一段来说,音乐把整个情节渲染的很有味道:起初由浅入深是对女孩的想念,然后进一步发展来到女宿舱;高潮部分找到女孩,的思念、害羞甚至害怕演员提姆都演绎得很好……祖荣认为朱塞佩这一部分也处理得不是很好——音乐停得太快了,以至于让观众们进入电影里却又硬生被拉了出来。
《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文艺味十足的影片准确来说并未在艺术效果方面加入太多的点缀,情节也没有其他剧情片那么惊心动魄。朱塞佩用一首首钢琴曲和提姆用精湛的演技不动声色地把观众带到电影中,这才是一部文艺片真正厉害之处。
喧闹的世界,孤独的:
祖荣为什么要从孤独入手?不是有朋友吗?不是名气很大吗?其实,这种孤独是精神上的,是油然而生的。虽然很大名气,可真正了解他的并没有多少人;好朋友Max在和相处时也不懂他为什么不下船;也许他心爱的女孩也在为不去找她而伤心。
孤独的来到这世界上,他出身也许就预示着他离不开弗吉尼亚号,与钢琴为伍,与孤独作伴。出生在船上,初见于钢琴上,T.D=ThanksDanny(Danny养父名字),的人生也许一开始就已经预示了结局。就像生活:有的人总是一帆风顺,有的人前进的道路则困难重重;也像朱塞佩另一部作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那美丽的面孔就预示着她悲惨的生活一样。
忍受着孤独,与钢琴为伍,与孤独作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