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音乐,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大到80岁的老人,小到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人不喜欢。但是,生活中,有不少的孩子,原本因为喜欢音乐,选择了学一门乐器,比如,钢琴,为什么学着学着就变得不那么喜欢了,甚至是讨厌了?
01每个孩子都有音乐细胞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起,身体里就有许多的音乐潜能,音乐敏感期在0-9岁。假如说,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提供恰当的音乐环境和音乐启蒙,每个孩子都可以拥有一定的音乐才华。反之,错过了,就很难弥补。
这里的音乐才华,指的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乐感、歌唱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听音辨音能力等等。
不要小看这些才华,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音乐感知能力强的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大脑的反应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更敏锐。
我们生活中有一些所谓“五音不全”的人,其实就是从小缺乏音乐熏陶,缺少一定的音乐环境造成的。如果他们已经成年,再去学习音乐,也还可以提升,只是效果远远不如小时候的好,而且学得慢,还学得吃力。
学习音乐有什么好处?
提升记忆力
促进睡眠
培养创造力
思维更活跃
性格更开朗
舒缓情绪
减压
提升语言能力
提升审美能力
音乐带给人的帮助数不胜数,无论是商业界、企业界、医学界,还是教育界,都离不开音乐。
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得不到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当中,有了音乐才有了健全的人格。
02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喜欢音乐的孩子变得讨厌学钢琴了?
孩子明明喜欢钢琴,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气得都想砸碎钢琴?父母需要反思的三个点:
第一,家长爱攀比心态,对孩子要求过高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类似案例,原本喜欢钢琴的孩子,由于学钢琴的过程中太枯燥乏味,加上父母要求太高,为了考级和比赛,逼孩子练琴,孩子逐渐对学钢琴产生了厌烦心理,有的孩子甚至想砸碎钢琴,再也不想碰钢琴了。
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我体验不到学钢琴的快乐,更多的是为父母而学,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从来没有人想过,我是否学得快乐。”
第二,钢琴老师教学枯燥,缺乏鼓励
大部分琴行的老师教学水平一般,优秀的老师太少。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透过孩子的表现不难看出,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可以让孩子喜欢弹琴,而且懂得孩子的心理,和如通过鼓励来何激发孩子的兴趣。
特别是周末,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孩子学得不够好,有的老师甚至会用笔敲孩子的手,责备孩子没有好好练琴。
来听听孩子的心声:“我感觉有难度,我需要理解,我不喜欢被指责,我需要鼓励。”
第三,被动练琴让孩子不但没有快乐,反而产生了压力
每个学钢琴的孩子老师都会布置作业,回家练习曲子,而且是每天练习。父母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的同时,还要盯着孩子练钢琴。毕竟,一节课一两百甚至三四百块,不好好练琴就等于白学了。父母有压力,孩子更觉得有压力。
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练琴实在太无聊了,没想到这么难,我感到很有压力。”
这样的学琴过程,让孩子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父母说又不能中途而废,其实,这就违背了孩子们最初学琴的初衷。父母没有弄明白,当初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这个不搞清楚,后面就容易出问题。
03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快乐?这是值得父母们思考的问题。要想真正让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的同时,又心甘情愿地愿意坚持,这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
首先,父母需要放下控制,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父母不再每天盯着孩子练琴,在生活中扮演“老鹰”的角色,时刻掌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样,孩子累,家长也累。没有了界限感,孩子练琴就变成家长的事了,所以孩子才会被动练琴。
学会放下,这是接纳的开始,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注重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别替孩子做安排,让孩子自己制定练琴计划
父母需要学会“闭嘴”,不再唠叨和催促,更不要替孩子做安排,而是把权力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决定练琴的时间和具体安排。不再为了练琴,上演家庭“战争”。
另外,不要指责孩子,多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
学习乐器,坚持固然重要,但快乐更重要。父母需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