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一曲鞭笞资本主义文

来源:钢琴 时间:2024/8/14

所有经典的浪漫主义电影其实都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世世代代留下太多经典电影,它们宛如光影打磨的五彩记忆,散落在时光的河床上。

曾有人质疑:老片已经过时,还有必要回温吗?

当然有。

因为一部好电影必然反映着人性的光辉与睿智的哲思,而这两点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所以,经典老片不仅永不过时,而且常看常新——《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意大利老片。

《海上钢琴师》海报

《海上钢琴师》由著名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年上映即获好评无数,其精妙的编剧、古典的摄影、唯美的配乐曾分别荣获意大利金球奖、欧洲电影奖、美国金球奖。

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

年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穿越时光与国界于我国首映,上映三天票房持续位居单日票房前三甲,甚至超越了好莱坞大片《霹雳娇娃》,足见影迷对经典的喜爱。尽管如此,电影浓厚的文艺气质与深奥的内涵仍令很多观众难以理解。

下面就分析下《海上钢琴师》到底讲得是什么:

|背后的隐喻之一:意大利移民潮

首先要提一个大家习惯性的误区:

由于《海上钢琴师》有着浓烈的艺术色彩,以至于影迷们喜欢单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海上钢琴师》,却忽略了历史背景,这其实是不妥的,任何脱离现实的电影作品都很难成为经典,而将幻想与现实不露痕迹的结合,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表面看《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海上,与世无争的故事,但却暗含深刻的时代印记与家国情怀。

比如,影片一开头便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艘客轮缓缓驶向纽约,当风尘仆仆的乘客们看到远处的自由女神像后纷纷欢呼;

《海上钢琴师》剧照

再比如,男主降生在世纪之交,取名为——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奇怪拗口的名字?很显然,这是蓄意为之。

了解意大利的历史就会知道上述两件事共同指向一个历史事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移民潮”,这就要简单谈谈意大利的历史。

对于意大利人来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意大利有着璀璨的文明,尤其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其文化、经济曾在欧洲各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到了十五世纪末,法国和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斗争激化,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使意大利受了比较严重的内伤,之后,掀起“意大利复兴运动”,直到年,才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长年战乱使得意大利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以至于大批居民受不了国内落后的经济环境而背井离乡,纷纷移民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其中移民数量最多的当属美国,截至年,仅美国纽约就有多达二十万的意大利人。

在异国打拼并非易事,这其中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血泪。影片开篇便提及这段历史,明确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为理解影片提供了线索。

|背后的隐喻之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

可如果单纯地将影片理解为纪念“意大利移民潮”就又错了,影片的格局远比想象中宏大,上述事件只是一个引子,影片的矛头指向的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动荡的资本主义世界。

电影开篇反复出现“自由女神像”,但“她”却隐没在远方的雾气中,若即若离,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这是一个单纯的镜头,还是想借此表达什么?

《海上钢琴师》剧照

若想找到答案,让我们再看看当时的历史:

年前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大一统。

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大部分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尤以美国为最,当时的纽约街头巷尾充斥商业气息,马车渐渐被汽车所取代,一片繁荣景象。

二十世纪初美国纽约街头的繁荣景象

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导致对资源的争抢,殖民战争、经济危机接踵而至,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中。

这就不难理解“自由女神像”的隐喻,暗示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假繁荣,也预示那些前往美国的移民者们惨遭梦碎的悲惨命运。

美国二十世纪经济危机爆发后的求职者

除了巧妙的隐喻外,影片还通过对话以及精心设计的桥段展现船外世界的动荡局面,比如:

“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向男主发起挑战,影片刻意丑化他的形象,让他身上散发着浓厚的铜臭味儿;

《海上钢琴师》剧照

有个唱片公司的商人慕名来船上录制男主的钢琴曲,扬言将唱片卖到世界各地,让男主拥有梦寐以求的财富。

《海上钢琴师》剧照

这两个人一副奸商嘴脸,实则影射时人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再有,就是通过对话,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正处在战乱中。所以,真心佩服导演的独具匠心,将故事设置在一船之上,但世界却已尽收眼底。

通过男主的种种反常表现,能看出导演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

第一个反常表现:面对“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的挑战,男主完全不将打败他当作一回事儿,而是放松地欣赏对方的音乐;

第二个反常表现:男主对唾手可得的财富丝毫不感兴趣,宁可违约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女乘客,也不愿同商人合作。

《海上钢琴师》剧照

还有一个最反常的表现是:

男主从出生开始就没离开那艘船,内心深处对城市充满排斥。

有一次,男主为追求爱情终于打算离开客船,可他停留在舷梯上,思考良久,最终却又返回了船舱——这是电影最经典、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一段:明明离开船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却选择留下?

是因为懦弱吗?

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海上钢琴师》剧照

男主在影片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独白:

“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吗?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这段独白究竟在表达什么?

我认为不能单纯从表象来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明显不真实的故事,充满荒诞的色彩,这点只要是普通人都看得出来:

首先,不可能有人会永远住在船上而不上岸,尤其在船舶报废之后,如果钢琴师不下船,吃什么、喝什么?

可电影没去表现这些东西——是剧本逻辑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导演就是希望用这么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来影射现实,所以,我们不能以正常人的视角来判断男主的行为动机——“海上钢琴师”实则隐喻着那个漂泊动荡的年代,寄托着导演的哀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排斥,对古朴、自由、文艺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海上钢琴师》剧照

然而,时代的轮渡绝不会为谁而停止,所以,废旧的客船最终被引爆,钢琴家和他的理想世界也最终化为尘埃,沉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自由相对论

虽然,影片离我们比较遥远,且鞭笞的是资本主义文明,但对我们而言也有着可以借鉴的启迪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追逐物质的热情高涨,但同时忙碌的工作也使人们失去了太多的乐趣,甚至顾不得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抱怨:生活压力大,各种不自由,却不知道“快乐”与“自由”更多是精神层面的。

影片中,钢琴师虽蜗居在小小的客船上,但他陶醉在热爱的音乐中,心灵无比快乐而自由,可陆地上那些为欲望绑架的芸芸众生反而没有这份惬意。

《海上钢琴师》剧照

所以,不妨学习一下钢琴师,适当减少一下自己的欲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歇,旅旅游,听听音乐,哪怕静看云卷云舒,只要能为自己营建一个栖息的精神后花园,那便是极为美妙的事情。

你们看懂《海上钢琴师》了吗?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