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钢琴教学中的美学宗教求善科学求真艺术

来源:钢琴 时间:2023/12/26

海涛:我觉得学习一些美学是有意义的。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己能觉察出来音乐作品的美,我们才能把这种美感传递给学生。我们只有知道了美的原理,我们才有途径和方法去传递给孩子。我们不能,就“感觉”这两个字就把孩子给打发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美学的初衷。感情投入和情景联想是体验美感很重要的元素,缺乏的是联想和投入的基础即乐谱信息。乐谱是作曲家美感体验的载体,曲式分析不是没有用,只是不能停留在分析报告上,而需要去解读报告后面的情感心理因素,然后通过情景营造,全身心的投入,去创造这样一种美感体验。

芬芬杨:我一直认为人的审美能力很重要,是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

周小峰:宗教求善、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我认为热爱艺术的人是最热爱生活的人,因为美是生活(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家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

海涛:但现在的艺术教育把美变成了真,我们现在的音乐课也是讲一堆音乐外面的事情,比如作家介绍,作品介绍,各种传奇故事,然后是各种律动,各种表演,但就是不讲音乐,不讲乐谱,可以说是主次颠倒。

长: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与康德自已也没有把美学搞清楚,我们现在也没有把美学搞清楚,请问《清明上河图》作者北宋张择端与敦煌壁画创作者们的美学思想是从何而来的?

彭乐秋: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芬芬杨:没有“真”,就没有美,“美”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真”的认识上的一种精神创造。我只当了10年的音乐老师,根据那10年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作品是最感兴趣的,好的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感染力极大,孩子们特别喜欢。当学生对作品中刻画的客观存在“真”有了认识上的升华,作品便刻在心里头,终身都很难忘怀,这就是“美”的力量。由此可见,审美能力与从小父母的引导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离不开。通过各类文学艺术作品、音乐教学中的作品、作家介绍、讲故事、表演、律动练习等等,是用来辅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掌握。音乐老师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要做一个有使命感、有情怀的、合格的音乐老师,也是很不容易的。

海涛:真和美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真的不一定就是美的。比如:污秽物。假的也一定就是不美的。比如:假画,仿造的艺术品。真假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不是审美。比如数学公式就是真假,但是如果你能从公式的书写形态看出一种美感,那就是审美。美和丑都是艺术美,作家介绍、作品介绍当然应该有,只是不能作为主导。音乐的载体就是声音,书写下来就是乐谱。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理解乐谱而做的准备,关键还是在乐谱。

芬芬杨:的确,真并不是美,但美是建立在对真的感知上,乐谱就是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

海涛:不一定。谁能说我看到的世界一定是世界的本来!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是音乐形象是具象吗?不是,高山流水,就真的是高山流水,不能是其他的吗?不能是麦田和庄家吗?

芬芬杨:音乐形象好像是虚拟的,是意识的东东,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便有不同的感知,与人的心境也有关系,就因为音乐形象是抽象的,她才是美的。

海涛:对,但是人类也有共同的审美。比如:出去玩儿,看到花非常漂亮,拍了几张照发圈,便迅速有朋友跟帖:很漂亮,真美!黑格尔就是这么认为的。越抽象的等级越高。它认为比音乐更抽象的是文学,低一档的是绘画。音乐老师要做的就是把美感传递出去,就像拍照跟帖一样。

芬芬杨:抽象的东东,让人的精神升腾起来,尽情的展开着自己的想象,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音乐老师必须具有美的修养、美的仪态、美的表达,才能有很好的传递。音乐老师就是一个传播美的使者,在课堂上,每个音乐老师必须是一块吸铁石,将学生深深吸引住。

海涛: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基本上是脱离了音乐的。语文课老师会讲课文,英语课老师也会讲英语文章,但音乐课,老师很少能去分析音乐作品。语文课尚且还要去学习划分自然段,归纳中心意思,音乐课连基本的乐句划分都少有去讲,音乐材料的基本发展手法不说,和声更不可能,这还是学音乐吗?现在音乐课,基本上是图片展示+文字解说+唱歌(器乐作品就是听音乐,解释音乐)+跳舞(律动)。就是没有拿过一张谱子告诉孩子们作曲家是如何创作的。语文要教孩子写作文,英语也要,音乐就没有,能不能教孩子们也来写歌,从创作出发来体会音乐的结构。

辉辉老师:大家都很希望国学能帮助中国人找回自己的自信和文化,可形式都有了,就只是激荡出一点口号,现实与理论完全脱钩,前人知道道理而不敢做,后人知道道理而不会做,因为什么呢?功利。

海涛:国学范围很大。先秦诸子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时期。属于一个思辨时期,实际上先秦思想都属于政治哲学,这个没有谁对谁错。后来到了汉朝也是表面尊儒,实学百家。后来慢慢演变为帝术。我认为真正称的上国学的是我们的文人诗词这一块,因为它是艺术,艺术就可以虚构,可以想象,可以抒发。我突然想起朱光潜先生的一个例子(具体文字忘记了)。他说树,如果我们分析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他就是科学的态度,科学讲真伪。如果我们见到这个树,说能盖房子,能打桩子,这是功利的态度。讲的是有用无用。唯独去凝视它,见它的雄伟挺拔,纵横交错,心无杂念,那是审美的态度。我就是爱看一些杂书。朱光潜先生的书我是十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读到的。他的另一本大作《悲剧心理学》当时没太读懂,也就放下了。那时候学生钱不多,也只能买盗版书来读。

芬芬杨:由衷地敬佩群里各位老师!你们是“美”的培育者、传播者!

——夏志刚老师群里关于美学的讨论(-7)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