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列.席皮尔曼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他本人也受尽种种屈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所。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找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席皮尔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到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席皮尔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电影中一系列镜头的转场深刻的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为了躲避纳粹而捂死怀中婴儿的母亲,被纳粹直接从楼上推下去的残疾老人,不顾一切争夺洒在地上的米粥的流浪汉,因为好奇询问被捕原因而被枪击的年轻女人,以及无数被抓捕到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都反映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待犹太人的惨无人道的灭绝行为。在二战中,无数犹太人被无辜杀戮,有的则经历着饥寒交迫,过着穷困潦倒,担惊受怕的颠沛生活。法西斯的压迫让犹太民族处于绝境,战争的残酷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政策并不是空穴来风,宏观整个二战史,我们都对犹太人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德国纳粹是罪魁之首。但是,任何事物有因必有果,同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犹太人并非都是好人,德国人并非都是坏人。影片中,如果没有德国军官的帮助,席皮尔曼是很难活着走出被占领的华沙的,像德国军官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二战期间,有很多年轻人都是被迫响应希特勒的政策而上战场的,对犹太人的屠杀使他们对希特勒产生了怀疑与动摇。据统计,席皮尔曼遇到的这位好心的德国军官在二战中共计救下了50多名犹太人,他后来被追尊为“国际义人”。二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德国总统在犹太人受害纪念碑前的下跪体现了一个国家对过往战争历史的忏悔与悲痛。
影片中所反映的战争题材使整部电影始终处于紧张沉重的基调。战争中想要追求和平已是难上加难,对和平的向往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如今我们正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再体会到那种身处战争的环境之中,但是我们应该都明白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和平,反对战争是时代永不褪色的潮流。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对待犹太人极其残酷,对生命的随意践踏令人齿冷,而那些苦苦追寻活下去的出路的犹太人也令人心酸。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这部电影的典型主题之一。影片主角席皮尔曼为了活下去,几经周转,四处躲藏,在疾病缠身,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念头,那位帮助过他的德国军官即使处于纳粹者行列,但他却尊重生命,救助了许多犹太人。生命只有一次,十分可贵,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尽管这是一部电影,但是拍摄它的导演经历了二战,主人公的经历是真实经历,也正因为如此,电影十分真实感人。而要拍出一部自身经历的电影,对当事人来说是十分沉痛的。导演是颇具勇气的。正如电影《辛特勒的名单》,主人公在战乱时期拯救了许多人,而要拯救自己来真实还原事件是极具挑战性的,这对他的心理来说具有冲击性。我们不得不赞佩钢琴家的导演和真实事件经历者的勇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电影重现了二战的真实场景。对未曾经历二战的观看者们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观看者们的思考。从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二战,也能了解当时不同国家的文化,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不管处于什么年龄段,观看这部在豆瓣中高达9.2评分的电影,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