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诠释人生,一段记忆牵动灵魂。”
在年出现了两部关于轮船的电影,一部以美好爱情传颂全球,一部以文艺情怀成就经典。
一次又一次重温之后,《海上钢琴师》终于在年登陆了国内大银幕,对万千文艺青年来说,这无疑是晚来的一泉甘露。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在你看过之后,心中情绪涌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交汇,却又不知从何理顺,《海上钢琴师》正是这样一部让人欲罢不能又欲言又止的电影。
影片开头,便是落魄号手MaxTooney的独白,在旧乐器店里的上演的一段优美旋律勾起了回忆。我喜欢这种第三人讲故事的叙事手法,会让故事的代入感更为强烈,让人沉浸在故事里的主角经历中,久久不能释怀。
年,“维吉尼亚号”邮轮停靠在了美国的港口,机房工人老丹尼在头等舱的钢琴上,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放婴儿的箱子上写着“T.D.Lemon”,他坚信这个孩子是上帝给他的指引。于是老丹尼收养了这个孩子,并为他取了一个很高级的名字——丹尼·布德曼·T.D.Lemon·,而名字中的“”,正是为了纪念小丹尼被捡到的日子。
人们习惯叫小丹尼为,在老丹尼和船员们的照顾下,在油轮上度过了一段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而因为有的存在,也为船员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色彩。
一次偶然,来到了富丽堂皇的头等舱外。人们在这里高谈论阔、翩翩起舞,轻松动听的旋律,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注意到,所有的欢快,似乎都来源于那架钢琴。站在窗外的,真切地感受到了钢琴带给他的震撼。
然而在一次工作事故中,老丹尼意外离开了人世,8岁的再次成为了孤儿,他的眼睛里失去了快乐。
不久几个警察上了邮轮找到船长,要将送到孤儿院。幸好机灵的躲过了警察,这件事也就有不了了之了。而在这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没再看到,船上的每个人都流露着对他的怀恋。
某天晚上,一段美妙的钢琴声从大堂里传出,船长和客人们循声而来,看到正弹着钢琴,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热爱钢琴,转眼多年过去,他的音乐灵感用之不竭,无数才华和音符流动,只要有他的钢琴声,邮轮的欢乐就不会散去。
他喜欢“维吉尼亚号”上的一切,他属于这艘船,他也从来没有上过岸。
麦克斯有一把“康恩”牌小号,凭借卓越的号声登上了“维吉尼亚号”,加入了所在的船上乐团。
他们成为了好友,一起在头等舱演奏动听的音乐给上流人士。可只有在三等舱时,才会弹奏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音乐,那是包罗万象的灵魂之声。
一天,有人告诉,那个发明了爵士乐的音乐家——莫顿,要和他来一场钢琴决斗。
莫顿和的斗琴是全片的经典段落,莫顿不愧是号称发明爵士乐的人,他点燃香烟放在钢琴上,开始弹奏。他的琴声节奏美妙、一气呵成,一曲结束,香烟刚好燃至钢琴边缘,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显然对决斗不感兴趣,便简单弹奏了一曲《平安夜》,这让莫顿感觉受到了侮辱,人群也开始数落。
决斗最后,向麦克斯要了支香烟,随即奏了一曲节奏极限的曲落,再次震惊了所有人。而后在滚烫的琴弦上,瞬间点燃香烟。致此,大家才意识到赢得了这场决斗。
在一次录制唱片时,看到窗外的一名少女,并深深的被吸引,他想把录制的那张唱片送给她。可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开口送出去,只能看着女孩随着人流下了船。把录制的唯一母片掰碎,再也没有提及过那个女孩。
一天用餐时,突然向麦克斯说,自己想要下船看看,他想从陆地看一看大海的样子。
一生从未离开过邮轮的,终于踏上了连接着陆地的舷梯。所有船员为他送别,面对着高楼林立的工业都市,那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国大陆,他站在舷梯上看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头,没人知道他在舷梯想了什么。
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来没有上过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他甚至都不曾存在过。
后来麦克斯离开了维吉妮亚号,他从此失去了的消息。多年后,直到他迫于生计去卖自己的“康恩”小号,才从乐器店得知,昔日承载万千人梦想的“维吉妮亚号”,因为荒废太久即将被炸毁。
麦克斯突然意识到,他的朋友依然还在船上,他们在破败不堪的船舱再次相遇,可终究还是没能劝他下船。
通过钢琴和音符,演绎着自己和“维吉尼亚号”的传奇。他曾为头等舱的高贵人士演奏优雅,也为三等舱的贫苦人们弹奏希望。战争时期“维吉妮亚号”被征为医用船,他用旋律安抚着战士的伤痛,亦用音符慰藉着濒死的士兵,让音乐陪伴着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即便在枪林弹雨的动荡时代,艺术的顽强和韧性也从未输给过真实世界的黑暗。
麦克斯望着失去光彩的“维吉妮亚号”,随着一声爆炸,的传奇终和“维吉妮亚号”的辉煌一同沉没。
电影的最后,麦克斯为了生计,卖出了象征他理想的小号,但乐器店老板却又将小号赠还于他。乐器店老板觉得,麦克斯应该把心中仅存的那份艺术和优雅坚持下去。而后,麦克斯带着小号消失在美国大街的雾霾之中。电影结束。
《海上钢琴师》由英国演员蒂姆罗斯主演,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托纳多雷“时光三部曲”。
很多人看完此片,内心中充斥着感慨的惋惜,为什么不肯下船?那得要知道“维吉妮亚号”是怎样的一艘船。
“维吉妮亚号”年复一日地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之间,承载的是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所以才有电影开始时人们看见自由女神而欢呼的场景。
其实电影中的“”并不只是主角一人,而是指那个欧洲人移民美国的风潮年代。20世纪初的那些年,无数不尽如意的欧洲人远渡美国去追求成功和梦想。
再联想到年“泰坦尼克号”的首航,在那时拥有一张通往美国的船票,就相当于有了一张通往天堂的入场券。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站在船头呼喊“我是世上之王”的兴奋。
回看站在舷梯的那段,当他下定决心收拾行囊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真想要下船的。但面对那工业硝烟缠绕着高楼的美国,他突然间意识到,这个工业社会与他所追求的优雅是截然不同的。我想,如果他真踏上那片陆地,他将如同无数下船的人们一样,无可避免地在复杂繁琐的世界里追逐生活,甚至像那位爵士钢琴家一样失去艺术的纯粹和灵魂,
始终有着面对音乐的优雅,在“维吉妮亚号”的钢琴上他能用88个音符演奏出无数奇迹,可他却不能在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里,弹奏出自己的人生。他选择了回头。
无数人带着失望和心碎离开欧洲,在巨轮靠岸时带着希望大叫:美国!我们感慨欧洲旧世界正失去它的优雅。
和莫顿斗琴时说了句脏话,“去他的爵士”。爵士音乐显然代表一种美国文化。或许,离开了欧洲的家,却又上不了美国的岸,这就是的困境。
亦或许电影想要表达的,是那一代欧洲人远渡美国的内心迷茫和困惑。
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不是不想离开那艘船,而是离不开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艘船,一个近乎偏执的小归宿,只因它让我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安全和依偎。
看着麦克斯前行的身影,突然间感慨万分。我们身处正这个巨大变革的年代,一切事物规则都在改变。当社会以效率为标准的时代,优雅和梦想只能是跻身其下。
美妙的乐曲被麦克斯保留了下来,并成为那个工业化的粗糙时代温暖人心灵的存在。
正如我们每天负重前行,我们与心中所想背道而驰,内心隐约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或许失落、或许悲伤、或许孤独,我们需要那一丝得以牵动我们继续前行的声音。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