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传说,战国时代的诸侯小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是一个音乐发烧友。
曾侯乙有一个超级梦想,即铸造一个最伟大的、可以流传万世的乐器。
也许是上苍被曾侯乙的诚意所打动,一块巨大的天然铜在楚国的铜碌山出现了。
该铜块质地纯净,重量惊人,最适合用来冶炼并制造乐器。
曾侯乙带领人马想尽千方百计从楚国运回了天然铜,亲自监造,造出了一套世上最美妙的编钟。
当时的霸主秦王知道了此事,派人对曾侯乙进行威逼恐吓,要曾侯乙将编钟献给秦国。
曾侯乙不愿因此招致秦国的攻打,只好忍痛割爱,献上编钟。
编钟到了秦国,秦国君臣被编钟演奏出来的乐曲所倾倒,如痴似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点点消失。
某天,秦王从梦中惊醒,认为自己是中了曾侯乙施的诡计,派人将编钟送回曾国,并趁机刺杀了曾侯乙。
最后,这套耗尽曾侯乙毕生心血的伟大乐器成为了曾侯乙的陪葬品。
而从相关史料来看,曾侯乙也的确是一个擅长乐理研究并且对音乐要求极其严格和苛刻的人。编排音乐的时候,曾有宫女敲错了一个音,曾侯乙二话不说,立刻让她卷铺盖回家苦练。三年后,宫女练到了毫无差池才得以重新归队。
如果曾侯乙铸造编钟并以编钟陪葬的事是真的,一旦编钟重新出土,必将轰动世界。
多少年来,传说中的曾侯乙编钟牵动着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心。
最终,曾侯乙编钟于年重见天日!
那年2月底,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在随县(今随州市)曾都区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扩建厂房,开山炸石,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层。
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意识到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
省、地、县联合勘探小组迅速成立。
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勘探小组赶到现场勘探,发现这是个面积达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当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超级古墓”就会永远不复存在。
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一套重达公斤的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惊呆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人们根据墓内出土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戈,断定此墓主人就是曾侯乙!
即那套共有65件青铜铸成的编钟就是传说中的曾侯乙编钟!
实际上,在65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鎛钟,高92.5厘米,重.8公斤,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大意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鎛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
这更是无可辩驳地证明墓是曾侯乙墓,编钟是曾侯乙编钟!
楚国是七雄中的强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有可能给小小的曾侯送这么厚重的礼品吗?
非常可能。
《史记》和《楚世家》都记,公元前年(即楚昭王10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伯嬉嚭大夫的辅佐下,狂攻楚国。楚国都城郢(现在的江陵)失陷,楚昭王逃入随国(即曾国),得随侯收留,躲过了一劫。
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即为楚昭王的儿子,他将精美的鎛钟送给以爱好音乐著称的曾侯乙,是为了报答救父之恩。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
人们也因此听到了两千四百年前的乐音。
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年8月1日,在音乐家的演奏下,沉寂了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绝响。编钟演奏了《东方红》、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震响中国,震响世界。
曾侯乙编钟,以巨大的考古价值、文化价值和在乐理方面的辉煌成就,被称为“古代世界十大发现之一”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