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从表面上看好似在反映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种族问题。然而我们细细观品,更深层次地探究,会发现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我是谁?”的人生哲学问题,是肤色人种与人格灵魂的相互探寻的过程。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唐·雪莉虽然有着深色的皮肤,却是在美国本土白人文化中成长、浸润出来的,行着上等白人的生活方式。而司机兼保镖托尼虽是白色人种,却是秉持意大利族裔的生活观念,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外来移民。这趟钢琴巡演的南行之旅,不仅仅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较量、了解以致和解、接纳的旅程;也是两种肤色、两个族裔的后代自我人格的拷问和追索的过程。
作为一个很爱看电影的人,看这个片子还是有很多新鲜的感触:
1、执行手册
片名《绿皮书》,其实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指南》,因为是巡演,其实也类似于巡演的设备手册。毕竟钢琴师和司机有的时候住一个酒店,有的时候又不住一个酒店。接团的时候也是这样。艺人酒店和剧组酒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都是分开的安排。或许我们也应该出一本给到巡演经理人的橙皮书。比如说这样可以照顾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家的怪癖。比如说这个钢琴师就要求每天晚上来一整瓶威士忌。
2、排期
钢琴师的巡演,全集中在美国中部开始,然后去到南部,全部8个星期排完,基本上都是汽车跑。8个星期,估计最多可以24个城市。看来应该是个11月到12月的连轴巡演。正好圣诞节是尾场。(不过最后钢琴师直接负气罢演。作为巡演主办方可是真心亏大)
3、演奏场地
钢琴师在影片中的第1次上阵演奏,推测应该是一个演出前的导聆。(或者用聚橙的术语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分享会,目的是用来推票……)观众有人是站在楼梯上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场地。
第2次就更有意思了,干脆就是在一个土豪的家里面,看来演出前的各种推票营销活动其实做得相当之不错,现在的接个演出,想演出前安排点访谈签售地产活动都特别费劲。真心没法比。
4、乐器
即便是三重奏,钢琴师也要求斯坦威钢琴。实际上演出前的彩排,就发现居然剧院没有准备斯坦威的钢琴,白人司机看不过去于是大打出手,搞定了倒霉的剧院技术人员。剧院终于保证在演出前准备好了一个正宗的施坦威钢琴。
我曾经在成都给一个老外巡演的时候,用过一架七尺雅马哈糊弄成九尺施坦威,对付过去,胡乱给的理由是我们没有施坦威。老外当时没有说什么,最后还是写了长长的英文信投诉过来。实在是令人羞愧难当啊。看来上一次我还是幸运的,以后还是要按照剧组的要求给他们准备乐器,否则差点被人揍。
说是一部轻松诙谐的主旋律美式小品,实际上巡演人还是看出不少行业梗。每一次巡演,就像这部电影所说的,都是一部公路片,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伴随着价值观的的碰撞和融合,而每一个巡演经理的成长,背后也有无数个数不清的八卦和段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