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钢琴 >> 钢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傅聪出走英国后,傅雷十个月未与其通信,父

来源:钢琴 时间:2023/2/18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pf.39.net/xwdt/211127/9995794.html

年初,春寒料峭的早晨,傅雷的书房。

保姆将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轻轻放到客人的面前。

来者是周煦良,傅雷的同事兼朋友。他们都是《文汇报》的社外编委,在解放前一同合编过《新语》半月刊。时下傅雷已经被多次批斗,但周煦良还是不顾时局,常常来拜访他。

早春的清晨,空气还是冷冰冰的,窗台上朱梅馥种下的那盆月季却已经开始抽芽了。周煦良坐在书房的藤椅上,看着窗台上的那抹绿意,内心复杂又矛盾。他昨晚得到了一个坏消息,而这对于正走向衰退的傅雷一家无疑是雪上加霜。

“你今天怎么心事重重的,话也没有几句,是出什么事了吗?”傅雷从桌上堆成小山的书本中抬起头问道,他一眼就看出了周煦良内心的焦虑。

“有件事......”周煦良艰难开口道,他站起来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最后看向傅雷担忧的眼光,缓缓地说:“上月,傅聪从波兰乘飞机出走英国了。”

空气更冰冷了。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相视无言的两个人身上。

傅雷站在那里,像一尊木雕,一动不动。这消息如同五雷轰顶,让他陷入无尽痛苦,久久说不出话来。

傅雷

年初,傅聪的飞机刚刚抵达伦敦机场,外国记者便包围了他。他竖高衣领,一路沉默,钻进轿车,飞驰而去,甩掉了尾随的记者。

“我当时是被逼上梁山的。”傅聪在年回忆这段往事时,失落地感概道。

作为傅雷的第一子,傅聪从小就被倾注了无尽心血。年3月10日,傅聪降生在上海的巴黎新村。他是个幸运儿,一出生就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傅雷是译界巨匠,与他来往的都是教授、文学家、艺术家。傅聪小时候,家里常常有人拜访爸爸,处处都是“谈笑有鸿儒”。他们谈艺术,谈文学,谈人生哲理,使傅聪这个小“旁听生”受益匪浅。

傅雷夫妇闲暇时爱听唱片,家里有一个老唱机,没事时总会传来悠悠乐声。傅聪还记得,那是一架“老掉牙”的美国百代牌唱机,要用手柄摇上一阵才能转动。

只要老唱机一播放音乐,傅聪就凝神听着。那时他才三四岁,站在凳子上只有书桌一样高,可他就是爱听古典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也无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只要音乐声一响起,他都安安静静听着,时间再长也不会瞌睡吵闹。

傅雷欣喜地发现了儿子的音乐潜质,他在《傅聪的成长》一书中这样写道:“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在艺术园地里耕种,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傅聪半周岁与母亲合影

傅聪7岁时,傅雷就让他学钢琴。钢琴老师请的是雷垣,傅雷的至交。那时傅雷家还没有钢琴,每个周末,都是保姆领着小傅聪到绍兴路雷垣家上课。雷伯伯拍了拍傅聪的脑袋说他很有天赋,长了对“音乐耳朵”。

日复一日地刻苦练琴,傅聪的琴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为了给傅聪更好的练琴环境,傅雷甚至让他从小学退学,自己编撰课本,亲自授课。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傅雷从《战国策》、《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著作里精挑细选,一笔一划地抄写下来的。

父亲的这番心血,让傅聪在练琴上更加不敢怠慢,越来越出神入化了。

傅聪3岁与父亲傅雷(年春)

让傅聪真正崭露头角的,是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国际艺术比赛”。在这场竞争激烈的比赛中,初出茅庐的傅聪一举拿下钢琴独奏三等奖,获得了一枚铜牌。

这次罗马尼亚之行,是傅聪在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胡耀邦的带领下,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

8月16日当天,新华社便发布了电讯,向全国报道了傅聪获奖的消息。然而,19岁的傅聪对此并不满意,他心里想着:我应当拿金牌,为新中国争气!

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在年于波兰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傅聪荣获比赛唯一的“玛祖卡”最佳奖。

那天波兰飘着小雪,人们排着队在寒风中伫立数小时。当傅聪深情地弹奏完肖邦的乐曲时,整个观众席沸腾了,到处都是雷鸣般的鼓掌声和喝彩声......

“这真是不可思议,中国人怎么能那样深刻地抓住肖邦的灵魂?”“傅聪是最有波兰性格的!”波兰的群众热议不断,他们激动又疯狂地像潮水般涌过来,拥抱着傅聪。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水,甚至问他:

“为什么你不是个波兰人?”

对于这样的赞誉与拥戴,傅聪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在给父母的信中是如此回应道:“要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必须先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们都说我是一个波兰化的中国人,但我终究是属于我最亲爱的祖国。”

傅聪常说自己是新中国的儿子,这两场国际性的比赛都是国家送他出去的。他深知自己在羽翼渐丰时,正好遇到了全国解放,政府大力培养人才的伟大时代,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青年傅聪

20世纪50年代,是傅聪的黄金时代,然而本该在艺术园地继续大放异彩的他,却宿命般地陷入了历史的泥潭。

年“整风”运动,是傅聪人生的转折点。那时他在波兰学习深造,因为国际比赛得过奖,已经小有名气,常常有人请他出去演出。傅聪有收入,他自己单独住,进出坐出租车,为此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没过多久,傅聪被召回北京,他和父亲傅雷几乎同时挨批。傅聪写了个检查后,就被允许回波兰继续学习,而傅雷却是每况愈下,每一次开会都有更多的批判和抵制的声音。

年12月,傅聪留学毕业了。那时国内对傅雷的批判越来越严重,他不能回去——“如果我回来,势必是父亲揭发儿子、儿子揭发父亲,可我和父亲都不会这样做!”

再加上傅聪被召回北京时,曾经和朋友谈到苏联问题,思维很活跃。然而谈话内容被人反映给了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钱部长一听,黑着脸把傅聪找来教训了一顿,并且说如果再这样,就要把你调回乡下劳动去!

傅聪的手是钢琴家的手,一旦拿锄头种地,会大大影响他的琴技。双重的焦虑折磨着他,让他不敢回国。此时的波兰也待不下去了,终于他在痛苦中做出了那个迫不得已的决定——出走英国。

在飞往英国的班机上,正好遇上伦敦的雾。那团灰色的雾气不仅罩在天空上,也蔓延到了傅聪的心里。他是一个出走者,但不是一个叛国者,可尽管如此,傅聪心里还是十分内疚。他看着窗外在雾中若隐若现的云朵,默默地流下泪来。

傅聪出走英国的消息一传来,对当时身在困境的傅雷的打击可想而知。以往他是最讲究效率的,从早起到吃饭,没有一件事不是用最快的速度赶着做。可此事一出,傅雷不思茶饭,倒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了。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曾经频繁来往于波兰与中国的家书,也因傅聪出走伦敦而无法寄出。以前借笔畅谈的父子俩,彼时已是“一春鱼雁无消息”了。在异国他乡,傅聪常常梦见父母,他多么希望能收到祖国的来信啊。

风潮来临,傅雷夫妇开始显得苍老

傅聪的舅舅朱人秀在解放前是地下党员,在傅家最难熬的岁月里,中共党组织通过朱人秀做傅雷夫妇的思想工作。朱人秀了解到傅雷非常希望与傅聪通信,可自己是批判对象,儿子也身蒙“逃兵”恶名,所以不敢贸然寄信。

朱人秀非常同情傅雷夫妇,一回来就向上海市有关领导请示,不久后就被批准可以通信。与此同时,夏衍也为傅雷捎来了周总理的话:“祖国的大门,任何时候都对傅聪打开,只要愿意回来,随时欢迎。”

那一刻,傅雷的心好似枯木逢春,千言万语都哽咽在喉,他拭干了泪,无比激动地给傅聪写下中断了十个月的家书:“孩子,你既没有忘了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永远是向你开着的......”

读到信的傅聪眼眶湿润了,长期以来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与担忧之心,终于得到了慰藉。他觉得自己就像乐曲里远离故土、背井离乡的肖邦,虽然独在异地,但心中那团深爱祖国的火焰永远在熊熊燃烧着。

在精神上,父亲的信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与鼓励。然而在外面,独居异地的生活并不好过。自从傅聪到了伦敦后,记者们跟着蜂拥而来,无孔不入。他每天都深受其扰,只好闭门不见,深居简出。

那时的傅聪在经济上也很拮据。他每天靠弹琴为生,收入微薄,有时还受到经纪人的重利盘剥。可即便如此,当一个外国记者想要在某报刊的人物专栏报道他,并且付给他一大笔钱时,傅聪却一口回绝了。

不为利动,不为威劫,是他从小受到的古训。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果为了金钱出卖自己,不仅对不起家人,更对不起祖国。他始终记得父亲在信中的教导:“你是以艺术为生命的人,也是把真理、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年傅雷夫妇与傅聪在杭州

成群结队的记者依旧不断纠缠他,他们把傅聪称作“中国的叛逆”,不断地打击着他的自尊心。在年接待外国记者时,傅聪终于忍无可忍,公开申明了自己的三原则:

一、不入英国籍;

二、不去台湾;

三、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

但是在年,傅聪一直恪守的第一个原则,还是坚持失败了。他是个钢琴家,只身在外地,一年到头都要“跑码头”,去诸多国家演出,不加入英国籍,在签证护照上有诸多不便。万不得已,他还是加入了英籍。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一出,再次使傅雷陷入无尽痛苦中。那段时间,不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傅雷总觉得精神上罩着一层阴影,心里压着一块石头,放不下也丢不开。

“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短时间内是不能平复的...”傅雷皱着眉头难过地在信上写着,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白傅聪的艰辛与不易,于是又提笔道:“我们知道一切官方的文件都只是一种形式,任何法律手续约束不了一个人的心!”

傅聪的心是向着祖国的。

年5月,傅聪思乡情切。他路过香港时,赶紧给家里打长途电话。那天是朱梅馥接的电话,傅聪只喊了一声“妈妈”,喉咙便哽咽住,泪水夺眶而出。

傅聪与母亲在南京(年10月)

多年来,傅聪多次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向祖国表达他的回归之意,可惜历史的误会尚未消除,回来的愿望总不能实现。终于在年4月,傅雷的沉冤得以昭雪。在父母追悼会举行的那天,傅聪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许多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拿着《傅雷家书》要他签名,中央音乐学院也把他聘请为钢琴系兼职教授,傅聪激动万分,他知道自己一直心系祖国,祖国也一直等待着他。

后来,每当赴宴时,有服务生在他的餐桌上放了“英籍钢琴家傅聪”的牌子,他就立刻把“英籍”两个字涂掉,严肃地说:“我不是外宾,我是中国人!”

周思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