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钢琴演奏中触键是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从每个琴童习琴的第一节课开始,甚至每位钢琴演奏家,一生都在研究触键方法。可以说,钢琴演奏技术的核心就是触键技术,触键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音色、速度、力度等诸多重要指标,从而影响音乐的表现。在初级阶段(尤其是第一年)如果接受了错误的触键方法,对日后的学习将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可能纠正。文化学科的错误概念也许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纠正过来,但技能学科中动作习惯的纠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运动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错误的动作,需要3—5次完全正确的训练才有可能得以纠正。可见,错误的动作记忆是极为顽固的,它将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演奏者的大脑深层,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需要下意识地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得以纠正,而且即便纠正过来,错误的动作仍有可能不断地反复涌现出来,需要花费极为大量时时间反复强调、巩固才能彻底纠正。因此,初学阶段,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触键方法得正确把握,它应该成为衡量一名钢琴教师专业水准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
音色,是音乐的四要素之一,“美”的音色,是演奏家毕生的追求。各种触键方法都是为了产生丰富而美妙的音色,形成各种声音色彩,“最直接”地表达音乐内容,而触键的力度、速度,是影响音色最重要的因素。在相同力度的情况下,下键速度越快,声音就越明亮,越有颗粒性,下键速度越慢,声音就越显得柔和。如果加上力度变化,这种声音的变化就更加明显。另外,手指触键面积的改变(事实上也是改变下键速度),也直接影响音色:用手指尖触键,声音尖锐,明亮、音头明显;手指肉垫触键,触键面积大,声音柔和,音头不明显。当不同的下键速度、力度相配合,便产生各种音色的变化。演奏者对下键力度及速度的控制能力越强,其演奏的音乐层次感就越强。因此,在掌握各种基本的触键方法之后,就应该不断训练触键力度和速度的细微控制能力,以满足细腻的感情处理需要。
触键方法的变革
在漫长的钢琴艺术史中,钢琴的弹奏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步改进和科学化的过程。这与乐器的构造、作品的音乐内容、演奏者的癖好和技术类型等紧密联系,形成了各种学派的触键方法,但毋容置疑,各种学派都是希望以优良的触键方式诠释乐曲的精髓,而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之分。
在巴罗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由于古钢琴的乐器结构(琴键较浅、较轻)与发声原理不需要也不允许承受太大的重量,因此演奏方法大多以手指动作为主,用力部位基本局限于手掌以下,手指是发力的基本出发点。
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一批炫耀高超演奏技巧的大师级钢琴家。经过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不懈努力,钢琴的艺术表现力被淋漓尽致地发掘出来。浪漫主义时期被誉为钢琴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超级技术,例如,八度、和弦、双音、快速华彩经过句、震音与颤音、托卡塔式的双手交叉、远距离跳跃、刮键、轮指等。由于技术类型的变化从而导致了用力部位的巨大变化,据有关记载:李斯特、肖邦当时的钢琴教学方法已非常科学,开始运用从指、腕、肘、臂、腰乃至全身的力量来演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重量与手指相结合的触键方法。
“歌唱性”的触键
无论任何奏法,钢琴家们始终都在追求“歌唱性”,因为“歌唱性”问题恰恰是钢琴的“先天不足”。从物理性质而言,钢琴榔头击弦后,音量立即渐弱,更不可能作出力度变化,音符之间容易显得孤立,因此,钢琴上的连奏是极其困难的。为了弥补钢琴本身的这一“缺陷”,在优美如歌的旋律中,演奏者必须尽量使琴弦在榔头击弦后音量渐弱的过程中加长,使音头尽量柔和,使声音更为“连贯”。同时,演奏者的内心应充满对连贯性的渴望,控制气息张力的连贯,并把这一切传输到手臂和指尖,奏出的声音才会更连贯,更具有“歌唱性”。
尤其是时值较长的音符,要弹得连贯尤为困难,演奏者应发自内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努力弹好每一句旋律的同时,还必须尽可能把整个的伴奏(和声、低音)声部弹得非常丰富,犹如海浪般去推动旋律,令人感觉到每个音符都在变化,正如人声或弦乐器,每个音里面都能任意作出各种渐强渐弱的处理,这是我们最盼望得到的歌唱般细腻、美妙的感觉了。这样,我们甚至可以把钢琴的这种缺乏连贯性的先天不足化为优点,虽然每个音击弦后都在渐弱,但也因此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音色的颗粒性,因而破坏了旋律的歌唱性,这两者如何平衡值得深思。
触键及踏板,是钢琴演奏中表现音乐情感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钢琴演奏中美妙的音色来源于科学地触键以及许多演奏者经常忽略的钢琴踏板。当今,钢琴演奏中常常运用各种触键手段及精确的踏板控制来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色彩以表现音乐,对演奏中音色的要求越来越高,毫无疑问,科学的弹奏法就是创造美好音色的核心!
科学的弹奏法
不同的音乐形象、情感所需要的音色各异,但无论音色如何变化,富有美感的音色是演奏家自始至终的追求,而“美”的音色需通过正确的触键获得。
正如上文所提,在早期的钢琴演奏法中,美国钢琴家克·格·汉密尔顿曾指出钢琴演奏中有四种触键方法:指力触键、手力触键、臂落触键、全臂触键。现代钢琴拥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声音的幅度、层次,音色的变化等都更具有可塑性,在这种基础上,钢琴演奏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已往的一些触键法音量幅度小,声音单薄,缺乏穿透力,不能完全发挥钢琴的巨大潜力,随着钢琴本身的改良,新的触键方法也不断被加以利用。
科学的钢琴弹奏法应该是用整个身体去弹琴,也就是说,弹琴不能光靠手指,而要充分利用人类具有的全部生理运动的可能性。手指好比是前线打仗的战士,得有畅通无阻的后方支援,而后方支援就是指从手腕、手臂、包括整个躯体的上部(包括腰),甚至腿都起作用。它们的放松则是畅通的前提,当手指弹奏时,其它部位则要放松,让整个手臂以至上半身的重量集中在指尖,这就是现代弹奏技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的重量弹奏法。在许多更为激烈的乐段中,还必须加上手臂及身体的爆发力,配合重量弹奏法,制造强有力的辉煌效果。重量弹奏法与手臂及身体爆发力的配合运用在钢琴演奏中贯穿始终,大致可分为四种:
1.纯重量弹奏法
这是利用手臂及上半身的自然重量为主的触键方法,它是现代钢琴弹奏法的基础。这种触键比早期的纯指力触键法产生更具有穿透力、更集中而饱满的声音。相对于小提琴等乐器来说,钢琴最致命的弱点恐怕就是“歌唱性”的问题了,因为钢琴的槌子击弦后立刻回到原位,没法对延续的音符继续起作用,导致琴声发出后立即减弱,使人们的听觉感到不连贯。而纯重量弹奏法由于没有加上手或手指的任何爆发力,所以音头不是很突出,声音减弱的速度相对变慢,人们就会感到声音更为连贯,显得更加富有歌唱性。
许多人或许会怀疑:弱奏时是否用得上大臂重量?事实上,弱奏时更需要使用大臂重量,这会使声音更易于控制,均匀而富有穿透力。这种触键法尤其适合演奏深情如歌的旋律或平稳的伴奏织体,如:《安慰》(李斯特)、《夜曲》(肖邦)、《梦幻》(舒曼)、《如歌的行板和辉煌的大波兰舞曲》(肖邦)中的行板部分等。
纯重量弹奏法的训练在学习钢琴的初期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阶段中,非连音奏法的练习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手段,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专门进行学习。在许多基本练习及练习曲中,可兼顾使用贴键弹奏(慢练,体会手臂及上半身重量传递到手指尖,及从一个手指把重量转移到另一个手指尖的感觉)的练习方法。最后,可选择一些歌唱性强的乐曲(如:夜曲等)加以运用。同时,手腕、手臂(小臂、大臂、肩膀)的充分放松、手指关节的支撑、上半身略为前顷的坐姿是其关键。
2.配合手指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
这是在利用手臂及上半身自然重量的基础上加上手指爆发力(手指抬起,集中力量,用较快的速度击向琴键,下键后立即放松)的触键方法。
最早期的钢琴机件非常轻巧、脆弱,音量也很小,演奏中只能使用指力触键,因此,音色干燥、尖亮,声音单薄。随着钢琴的改进,人们对音色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贝多芬、肖邦和李斯特的出现,使手和手臂的重量及肌肉的力量开始得到利用,使纯指力触键的功能逐渐下降,它主要被用来演奏精致典雅的经过句或创造纤弱的伴奏效果,如今,在许多场合中,它已经被这种配合手指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所替代。因为后者比前者拥有更富于穿透力,更具有颗粒性的、圆润、饱满的声音。另外,由于这种弹奏法比纯重量弹奏法更富有颗粒性,因此,它贯穿于整个钢琴演奏体系中,成为最为重要的一种触键手段,许许多多的练习曲都在训练这种触键法。在许多轻快、富于韵律的篇章中,包括绝大部分的钢琴作品,都在运用这种配合手指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
而对于莫扎特的作品可能会有争议:莫扎特处于现代钢琴的早期阶段,他的作品典雅、精致,以往人们常常用纯指力触键去弹奏,限于当时的条件,莫扎特本人也使用这种触键法。但这样的声音显得单薄,缺乏穿透力,没法适应现代的音乐厅及听众的听觉需要(试想想:当你在大型音乐厅中,只看到钢琴家的手指在飞舞,而听不到任何声音时,有何感想?)。因此,为了使音色圆润,声音的颗粒性及穿透力得到保障,应该以指力触键为主,配合重量弹奏法去演奏莫扎特的作品。
这种触键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当基本上掌握纯重量奏法之后,就应该开始进行这种触键的训练。可以从两个音、三个音的连音奏法开始,之后进行大量的音阶、琶音等基本练习及练习曲的训练。
练习过程中,在放松自如的重量弹奏法的基础上,强调手指力度、独立性及灵活性的训练。运用高抬指,集中力量下键的方法进行训练,对于手指的爆发力及下键速度的提高确实很有效果,但片面强调高抬指及下键速度,会导致音质的恶化(许多学生的手指功夫不错,有力度,跑得动,但就是声音“不好听”,很“刺耳”),因此,应当非常强调音色的美,强调手指的下键动作(感觉),而不仅仅是抬高,并可结合贴键练习,进行音色及弱奏等的训练(许多学生弱奏的问题很严重,往往声音发虚),用耳朵倾听并对比发出的每一个音的音色,在“强而不炸,弱而不虚”的基础上,使每个音完美无瑕。许多学生经常重复练习一个句子,以求达到熟练,事实上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就不断对比音色的不同,以寻找最理想的声音效果并加以巩固。
3.配合手臂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
在需要表达比较激烈的情感时,单靠手指的力度和手臂重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时,配合手臂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自然就运用上了。由于手臂的爆发力远远大于手指爆发力,它可以产生更为明亮而浑厚的声音。因此,它常用在断奏、半连奏及和弦的弹奏中,也可以用于不需要过分强烈的高潮中。如:《降E大调夜曲》(肖邦)的结束部等。这里是乐曲的高潮,但这是一首浪漫的夜曲,不能过分强烈,而这种触键就符合乐曲在这里的情绪要求:激动但不过分。
当上述两种触键方法基本掌握之后,可训练这种触键方法。和弦练习是最有效的方法,练习时可想象到体育运动中的“推铅球”,集中力量(利用大臂的力量和整个手臂的重量),手指贴键(否则,声音将是“炸”开般的噪音),用最快的速度下键。必须注意:手臂用力后必须马上放松,几乎是用力的同时就在放松;并注意肩部、手腕的放松及下键之前手指不离开琴键。没有足够的爆发力及速度是不可能弹出非常饱满而富有力度的声音的,所以不应忽视这种触键的训练。
4.配合身体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
在最为激烈的乐曲高潮中,可运用整个身体的爆发力配合上身及手臂的重量去弹奏,把高潮推向顶点,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达到一种满足感。这种触键方法常运用在全曲最高潮、最辉煌之处,包括许多精彩激动的华彩乐段中(如:李斯特、贝多芬等的作品),以产生一种极为宽广、辉煌而丰满的声音效果。如:《a小调钢琴协奏曲》(格里格)的华彩乐段。这里是全曲最高潮之处,在这之前有一段很长的铺垫,到了这里,无论是演奏者的情绪,还是在演奏中的表情处理,都要求运用这种触键方法来产生宽广、丰满、辉煌的音色,塑造音乐高潮。
配合一些乐曲中高潮处的大和弦进行训练,是学习这种触键非常有效的方法。弹奏时,身体向前倾,重心往前,深吸一口气,运用左腿的爆发力(如体育运动中的短跑起步),推动上半身、手臂,最后把所有力量及重量全部传递到指尖,迅速下键(弹奏前手指贴键)。弹奏时除了注意上述三种触键中提出的要点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上半身的支撑,它必须是挺拔的,而不是松散的。同时,充满激情的弹奏,将使力量更为集中,触键更为自然,从而更易于达到需要的效果。
在现代演奏法中,上述四种以自然重量弹奏法为基础的触键始终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但在某些作品中,需要有一些特殊的音色来调节时,则会用到单纯的手指触键,产生一种缥缈、柔和、纤细的声音,常用于装饰音及一些极为轻巧的过渡句等。
总的来说,触键的力度、速度,是影响音色最重要的因素,而上述各种触键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触键的力度和速度,从而影响音色。在相同力度下,下键速度越快,声音就越明亮,越有颗粒性;下键速度慢,声音就显得柔和。如果加上力度变化,这种声音的变化就更加明显。另外,手指触键面积的改变(事实上也是改变下键速度),也直接影响音色:用手指尖触键,声音尖锐,明亮、音头明显,如:莫扎特的《奏鸣曲》;手指肉垫触键,触键面积大,声音柔和,音头不明显,如:肖邦的《夜曲》及《摇篮曲》的伴奏声部。当不同的下键速度、力度相配合,便产生各种音色的变化,演奏者对下键力度及速度的控制能力越强,演奏的音乐层次感就越强。因此,在掌握各种触键法后,应不断锻炼下键力度、速度的细微控制的能力,以满足细腻的感情处理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