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样乐器,似乎成了孩子的“标配”,但学什么乐器,怎么陪娃“打怪升级”,却让不少爸妈苦恼。
有妈妈反映,小学班主任统计班里学过乐器的孩子,结果13个学乐器的孩子中,有9个学的都是钢琴。作为琴童妈妈,曾经佛系的她有点不淡定了——现在学钢琴也太卷了。
起初学琴,是想让孩子掌握一项技能,但体验下来,发现学琴对钱包、时间都不友好,甚至对亲子关系也是考验。
孩子学琴,到底为了什么?学琴过程中,怎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我们特地找了几位琴童家长聊聊。他们中,有普通琴童妈妈,也有把孩子培养成钢琴组“金钟奖”的优秀家长代表,还有陪着女儿学琴,把自己练成半个“专家”的爸爸。
学琴路上,希望他们走过的路,能给琴童爸妈一些指引。
(图片来源于CFP)
第一节课就把钢琴带回家,佛系练琴没有想象中轻松
让小满学钢琴,妈妈李莎(化名)态度坚决。4岁半时,带着她去机构找老师,上了第一节课,就果断把钢琴带回了家。
和很多家长一样,起初,李莎并没有对孩子学琴抱有太多期待,也不是冲着专业路线走的,但现实是,哪怕佛系练琴,也没有想象中轻松。
“每天都要练习,想要保持进度,一天半小时,这已经算少了。”小满上幼儿园中班,每天8点40之前要到幼儿园,李莎也要在9点前赶到单位,练琴时间定在早上8点,“早上太早或者晚上太晚,练琴都会影响邻居。”
于是,每天早晨,李莎全家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让孩子多睡会,她会提前起床,洗漱完后把娃叫起,爸爸负责孩子的洗漱,她负责早餐,确保孩子8点能准时坐到钢琴前。
“一旦孩子拖拉,耽误几分钟,挤压掉的都是练琴时间。”练琴后,每次带孩子旅行或者回老家,李莎都要在地图上看看,附近有没有琴行,“既然开始学了,就要坚持,不然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
说起来,小满还算自觉,学琴一年,对练琴并没有太大抵触,但每次学习新曲子,回来练习合手,依旧让李莎头疼。“要一点点抠细节,慢慢磨合,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
磕磕绊绊地弹奏中,李莎常常要深呼吸调整心态,有时也会忍不住反问自己:“花这么多时间练琴,值得吗?”
李莎并不算鸡娃家长,也难免受到周围影响。“除了练琴,还要花时间给孩子读绘本,认简单的字,学基础的加减法,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的。”职场“打工人”,在家陪娃的时间有限,“没想到刚上中班,就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莎其实很清楚,时间是挤出来的,哪怕不练琴,这半小时大概率也是浪费,但随着时间、金钱地不断投入,她承认,心中那种“想要回报”的想法,正抑制不住地滋长。尤其当她听说一个班里13个学乐器的孩子,9个都学钢琴时,那种紧迫感更为强烈。
“对考级没有执念,但投入这么多,尤其是时间成本,会期待孩子能有所收获。”焦虑往往是伴随着期待而产生,李莎能做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难怪很多人说,学琴考验的是家长。如果初衷是让孩子掌握一种乐器,或许小众或者入门简单一些的乐器,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自称没有天赋的孩子,如何摘得钢琴“金钟奖”
金华学子俞易辰,19岁时获中国音乐金钟奖,这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
接受媒体采访时,俞易辰坦言,自己并不认为有多好的天赋,手小个子也不大,有的孩子可能一开始乐感特别好,但是他也没有。
一个自认为没有天赋的孩子,如何一步步进入专业领域,成为一颗“金钟之星”?目前,俞易辰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就读,是一名大一新生。
说起他的练琴经历,妈妈卜单介绍,一开始他们并没有计划走专业路线。“男孩子小时候弹琴情感表达比较弱。”但爸妈能注意到他的优点,“记忆力好,一首很长的曲子就能一口气弹下来。”
俞易辰五六岁开始,父母就会带着他到杭州、上海、北京听音乐会,有时候一张票要花去他们一个月工资,“他爸爸喜欢古典音乐,家里经常播放CD,带他去见识优秀的钢琴家,现场感受氛围,这些做法都有意义,让孩子能被音乐的美感吸引。”
在卜单看来,调动起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才能激励他不断进步。
6岁时,俞易辰就在全省的比赛中拿过第一名;8岁时,又拿到了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大赛第二名。“权威的奖项拿到手,才有了让他走专业道路的信心。”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钢琴家,但卜单觉得,有些共性是每个琴童家长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