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本质,是有质无形的质元能量流。老子说:“大音希声”,音在能量态下没有转化成有质有形的结构时,就是以一种能量体的方式而存在的。
“音”,以其本身客观存在的五大类振荡频率为内核,寄附于声中,而又依据五数的不同格律,进行显发表达,能被生命体所听闻感受,产生声与音的双重效应,同步或异步作用于生命体中有质有形的系统和有质无形的系统。
“音”,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只是振荡的频率有高有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振荡频率。
在我们人体之中,70%以上都是体液血水,最容易吸收音的振荡频率,对全身产生生理作用。
频率比较理想的音,对人类预防疾病、提高生命素质都很有帮助,能产生极佳的修身治理效果。
“音”,一旦转换为有质有形时,就一定会同时伴随着声的出现。
音并没有消失,而是与声同时出现。
就像容器一样,看起来一个容器内是“空”的,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的里面有一个特殊的能量结构体存在。
音的能量体被激活时,伴随着声的产生,音也会同时发出。
经典诵读的钟敲磬响原理
磬,形状如钟而仰坐,铜制壁薄,器口内收,其发声原理和中国寺观钟类似。
钟敲磬响现象,是指当钟和磬的声音频率相同时,敲响钟的时候,就会出现磬不敲而自响的共振现象。
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小钟。诵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就是把经典当作一个无形的大钟来敲,经典潜在的能量,与我们身体之间就像钟和磬之间的关系。
经典具备一定的频率性,按照它的文字编排、文字结构、文字读音、语言风格进行诵读,就是在解码经典的频率。
当诵读经典时,如果声音的频率与经典本身的频率相接近,就会形成能量的共振,钟敲磬响,身心与经典互相呼应。这一现象是“钟敲磬响”原理的典型体现。
不管是东方文化中的《德道经》,还是西方文化的著名经典,它们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字句的编排,以及历史形成的“时间胶囊”的结构,都构成了独特的内在的能量结构,我们只要主动去诵读,经典中蕴含的音的能量就能释放出来,作用于诵读者的身心,为诵读者带来身心的健康。
经典诵读的音频振荡性是一种特殊频率的作用原理,并非诵读一般普通文章所能替代。
经典诵读过程中所产生的“音”,能对人体中70%以上的水产生效频振荡性,使所有的细胞内液、外液在音频振荡的动态中,自然加速体液的吐故纳新,调节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降低和排泄在体内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积滞的酸性成分,从而重新恢复酸碱动态平衡,使人通过自我诵读经典而产生出“音药”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经典诵读方法,特别是对上善经典的诵读,在古代是一种全方位的生命调整,是一种性命品质同步提升和再造的简易方法。医学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慧智经典诵读,是一种精神系统和肉体系统品质同步提升的简易方法,以“音”为药,既能作用于人体的肉体系统而促进健康,也能作用于精神系统而开慧益智。
老子《德道经·观噭》:“意圣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德慧智经典诵读,贵在应用诵读的“声”和“音”对经典进行格物实践,音声相和而达到物格音成,把握住意识的正善治而发声诵读道德经典,必然产生“中气以为和”的功效,而益智开慧,利益健康。
经典诵读的“S玄曲波”韵动原理
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体内都充满着生命之波——细胞中的“S玄曲波”。
这种玄曲波,是生命按照DNA“玄文”的运动节律,进行“上善治水”时所荡漾和涌动的无所不在的韵动波。
“S玄曲波”,在古代就是指老子所说的“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玄”字。甲骨文的“玄”字()就是由两个S玄曲波所构成,称之为“阳玄波”和“阴玄波”。
“玄”字并不单纯指三维空间以上的事和物,而是非常现实的象喻,是指我们每一个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小到细胞里面的DNA双螺旋结构,就是这个“玄”字构形的体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韵律。生命的健康和智慧都在于运动,生命之水的最佳运动方式,就是“S玄曲波”的韵动。
每一个生命都在以这种玄波韵律进行韵动,玄曲阴阳双峰韵动波,是以生物光和声音之音为能量的运动方式。
玄曲阴波和玄曲阳波的韵动,一起一伏,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以及智慧和健康,只是我们很少把它主动和自己的生命连接起来进行思悟,处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
这种玄曲波,就是我们的生命按照DNA的玄文波韵运动节律,进行“上善治水”时所荡漾和涌动的无所不在的韵动波。
《德道经》五千言,是生命的文明和生命的文化,是文化生命之乐曲。
借西方钢琴的键盘来分析音韵的特点,钢琴键盘在排序八度音的音节时,分为12个音,两个相邻的音之间的音程有半音。
在音阶中,第三音和第四音以及第四音和第五音之间,出现了一个玄波极性的翻转变化,从阴的属性转变为阳的属性,变成另一个玄极波。
古老的经典,行文中自有音律的排列,经典的声韵音律就是一个曲谱,只要在诵读,就是在改变自己!
就如同交响乐团演奏的乐曲一样优美,人们之所以酷爱音乐,就是因为那些音乐组成的曲谱能够荡漾他们的生命之水,在曲谱的韵律下每一个细胞内的水和细胞外的水都得到非常有规律的调整,所以能感觉到一种至美的享受。
我们的祖先早在多年以前都已经将这些原理运用在经典的用字、组词和成句中。
比如说经典中的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特别是四言绝句,只要诵读它,自己的声音就在韵动荡漾自己,就在自己调节自己,比i(DoReMiFaSolLaSiDo)优美多了。
我们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调整自己,放松自己,非常优美地按照自己诵读的音律在演奏乐曲,符合玄曲波地韵动自己,使体内细胞内的DNA达到一种优美的重新组合,达到净化、提升,甚至是一种再造和彻底的改变。
“经”里面含有丰富的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客观地组合在古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
经典古文,在东周以前以四言最为常用,一般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最为常见,最多不会超过九言。
古人采用这种行文方式,是为了方便人们在体内进行观诵。
古代形成和制定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行文特征、行文格式,全都与天地人一体和人体内七点相应的修身内求法密切相关。
诵读应该按照玄文波的节律和韵律来进行。四字一句的节律最佳,玄曲波最完美,多采用四言句经文进行诵读,这样自然形成的音韵波形最符合生命特征。
《德道经》的一大特点是四言句比较多。四言句的韵律,是最完美的“S玄曲波”、韵动波,它的遣字、组词、建句严密与生命的内景相结合。
诵读五千言既可以训练舌识,又能训练耳识,舌识与耳识共同训练,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内在的、最符合自己生命需求的音,正音和真音。
能把握住这些音的波曲线的规律,就是音的自知者明。
长期坚持对《德道经》以及道德根文化经典的诵读,通过自己诵读产生声音,通过经典的四言韵律,通过“之乎者也”等语气助词的运用,就能够自产自销出圆润优美的玄曲波,使自己的创造力在生活、学习、健康等各个方面逐步展现出来。
该文摘自熊春锦先生著《幼儿教育概论》,现代教育出版社,第—页,年9月第1版,年7月第3次印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