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一心想把长子傅聪培养成人,可是不知道这个孩子适合学什么。傅聪六岁,一位钢琴家好友说:“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要试绝对音感,一试就灵。”好友于是弹钢琴,叫傅聪辨音名。没想到傅聪全都说对了。好友很惊讶,一般孩子没有这种感觉。傅雷见傅聪平日喜欢闹,很调皮,一旦家中放唱片,便会马上安静下来。遂请好友教傅聪弹钢琴,越学越好。
傅聪回忆自己那时候是“一个上了发条的钟”。发条紧了,认认真真练琴;发条松了,也会贪玩。为了培养傅聪成为音乐家,傅聪在上了几年小学后,便退学了,以便腾出更多时间在家里学琴。傅雷请了私塾先生教傅聪国文,国文课本由傅雷亲自编写。
傅聪鼻梁上有道疤痕。傅聪这样说:“那天我弹琴时候走神了,爸爸手中有什么就向我扔过来。那天正好扔了个盘子过来,所以脸上划破了,留下这道疤。”傅聪所说的“盘子”,其实是放蚊香用的碟子。
傅敏是傅雷次子。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杂物间里有把琴,就开始学小提琴。傅敏很卖力,希望能像哥哥一样,当个音乐家。可傅雷给他浇了盆冷水。他说:“阿敏,你不是学音乐的料。学音乐都是从小开始,而你已经上初中了,就算开始学,也只能成为二流、三流音乐家。当音乐家,要么做一流的,做二三流的音乐家是很痛苦的,这是其一;第二,我就那么多钱,只能培养你哥哥一个,不能再把你培养成为音乐家了。照我看,你是教书的料。”后来傅敏一辈子当了教师。
傅雷是个做事非常认真而性格又非常急躁的人,所以他的名字叫“雷”,很符合他的性格。但他做事情又非常认真,他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一部一百多万字的书。可后来他重新看了这部书之后,不满意自己当年的译著,于是又把这一百多万字重新翻译了一遍。
傅雷夫妇性格相辅相成,配合得非常好。傅雷夫人极其贤惠而又性格温顺,如果傅雷是铁锤的话,傅雷夫人就是棉花。铁锤敲在棉花上面,就没了任何声音。傅雷先生的成就,是和傅雷夫人分不开的。他们夫妇俩的性格是互补的。
傅聪像他妈妈,长相也像他妈妈,性格不拘小节。他说话富含哲理,非常有思想。可以谈唐诗、宋词,也可以谈音乐、美术。恰恰相反,傅敏是非常细致的一个人,完全是傅雷的拷贝,做事情非常认真。他曾多年以后凭借回忆画了张原先家的平面图,那张图纸经过了反复修改,上面有红墨水画的、绿墨水画的,画得非常仔细。哪些是巴尔扎克原著的书架,哪些是放父亲译著的地方,他和聪哥的床在哪里,三角钢琴放在哪里……把他们家当时的情况画得非常仔细。
从傅聪和傅敏的性格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教子方法是对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就适合做什么,要看天赋,不能强求。否则的话,只能成为三流艺术家。
《傅雷家书》是父亲写给子女的家信。其中主要是写给长子傅聪的,还有写给次子傅敏和长媳弥拉的。这本书是个“单向道”,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却没有儿子写给父亲的。一本家书,应该有呼应——“双向道”,既有父亲写给儿子的,又有儿子写给父亲的,在读者看来才有前后呼应的互动之感。
但是傅聪不同意出版自己给父亲的回信。他说:非常抱歉,我不希望把我给家父母的信公之于世,一个字也不要。这是我最后的决定。并解释:“我父亲写给我的信,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非常高尚的。相比之下,我写给他的信是不足为道的。所以我的信请不要收进去。”因此现在的《傅雷家书》,没有收编傅聪的信件。
这本书中的傅雷,既是位作家,又是位翻译家,学贯中西;傅聪是位音乐家。这样的家书充满文学色彩、艺术色彩,是在艺术的氛围中用优美的笔调写成的。它不是一般的家信,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丰富感悟,有很深的艺术价值。
《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的范围。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方法;教育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散文的笔法;艺术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吸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广大读者可以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
这本精装正版《傅雷家书》介绍给大家,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