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年8月初,位于英国伦敦的世界钢琴教师协会宣布,其下设的音乐创作委员会主席和国际钢琴会议总监由一位中国人担任,他就是现居美国的青年作曲家赵梓翔先生。能在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协会中担任要职,并有机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对赵梓翔本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自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后,赵老师一直活跃在音乐创作和教育领域,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这篇文字是根据采访录音而整理,谈到了他当选后的计划、留学和创作经历,也聊到他的音乐观念以及对音乐学习者的建议等等。虽然是一次平常的半小时聊天,但在整理完文字后小编发现这是篇极其高质量的谈话,很多观点都非常独特、新颖。相信对很多朋友和音乐爱好者们会有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和启示。
问:赵老师好,恭喜您当选世界钢琴教师协会音乐创作委员会主席和国际钢琴会议总监!能简单介绍下当选的过程吗?
答:今年五月我在协会举办的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奖后一个月,组委会主席联系了我,说非常喜欢我的作品,然后能不能把其他的作品和我的一些资料给他们看看。我就把早期的,直到最近的作品发了几个过去,然后就没有消息了。七月中旬我收到了他的邮件,他说哎呀真是太棒了,我把这些作品给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还有很多钢琴大师听了,他们都很喜欢!说组委会决定让你担任世界钢琴教师协会音乐创作委员会主席和国际钢琴会议总监怎么样?你可以依托平台在这个领域做任何你觉得好的事情和推广。
我说你们真的考虑好了?我当时想,今年在塞尔维亚举办的国际钢琴会议上看到荣誉主席,包括前七八年比赛的评委都是索科洛夫、AngelaHewitt和ThamasVasary这一级别的大师,我资历尚浅而且没有啥突出成绩。我就把一大堆疑问发了封长邮件过去,然后他们回复说综合考量相信你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后来我马上把电话打了过去聊了聊一些具体情况什么的,最后协会给我发了邀请信和证书,并让我担任年钢琴和作曲比赛的评委之一。我觉得压力大啊,只能先试着尽量好好做了!
问:相信您一定能做好的!那接下来具体准备有什么计划呢?
答:现在还没详细计划,这才过了没几天呢。我想先着手把年协会的作曲比赛章程先初步商议和制定一下,然后推广一些优秀作品吧。今年作曲比赛的要求是钢琴独奏或和带有钢琴的重奏组合,吸引了数百部参赛作品,期待明年的会更有特色一些。
问:那下届比赛中您期待什么样的作品,或者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获奖?
答:这个很难说,而且评委不是我一个人啊!现在创作的钢琴音乐大体分两种,一种是风格通俗传统易于接受,但有时演奏家弹起来未必过瘾,没有太多挑战性;还有一种是学院派写的比较学术化,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术表现很有难度,但作品风格上不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推广。我想两者之间平衡一下是最好的状态。
问:原来这样。那您最喜欢的作曲家都有谁?
答:小时候学琴听音乐,非常痴迷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等古典大师的作品,等刚上音乐学院时,包括来美国时对现代音乐非常痴迷,图书馆各种乐谱音响研究遍了,卡内基、迪士尼音乐厅不少重要的当代作品演出都去听了,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在自己作品中做了不少探索和尝试。但现在我又返回到以前的状态,大多时间在听古典大师的作品,那才是真正的精华。
问:而且您还对流行、爵士音乐情有独钟?
答:对,特别喜欢。因为不是流行音乐圈子的,没太多机会合作。如果有的话,相信我能写的像古典一样好。我现在保持每天在钢琴上即兴演奏一小时,啥都弹。
问:说到钢琴,您说在美国读研究生时还参与演出了不少新作品,有的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答:是,除了一些经典的当代作品外,还弹了不少南加大同学作品首演,比如管弦乐、室内乐还有钢琴独奏等。有些曲子写的超级难弹,很练反应力,但开始不适应总出错。记得有个曲子,比如一个手弹三个声部,同时演奏连奏断奏加泛音,还有的预制钢琴看上去像把琴动了外科手术一样....不说音乐处理,就光识谱把节奏弹对,现场不出错就很不容易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经历确实是一种锻炼,但也觉得这种作品除了技术外少了点什么。所以我一直想,怎么把作曲技巧的探索、钢琴演奏技术还有音乐的趣味性和可听性结合,这是真正需要探索的,也是我刚给你说过的平衡。所以我现在写作品的话,都是尽量以这个为标准。
问:天啊,现在音乐学院作曲学生都在写这种风格的音乐?
答:也不完全是,南加大还不算激进的,比较重视传统。像哈佛、斯坦福大学的作曲系比较重视实验性的音乐,相对写的作品比较复杂。
问:从附中作曲专业一路走来到今天成为专业作曲家和老师,您对学生有什么要求?而且我听很多人说学作曲的必须要弹一手好钢琴,比如历史上贝多芬、肖邦、李斯特都是钢琴大师,是不是考音乐学院作曲专业都对钢琴有一定要求?
答:钢琴弹得好确实对作曲有帮助,因为钢琴是和声性乐器,是所有乐器中为数不多的一下子能发出很多音高的乐器。学好钢琴对音响的构造,还有内心听觉方面特别有帮助。但好的作曲家也未必全是学钢琴出身的。学弦乐和管乐出身的人由于经常在乐队演奏的缘故对管弦乐写作,尤其是音色处理、乐器性能的了解是很在行的,这点是学钢琴的人所欠缺的。当然这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
在美国很多学生都是学吉他、学打击乐、甚至学非音乐专业出身的。从这点来讲,我坚持作曲甚至音乐学习应该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鼓励他们发挥自己擅长的东西。
问:等等,能不能具体再说说“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
答:扬长避短就是发挥你的长处。和学钢琴一样,如果你手小,老师一定和你说过让你避开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或是斯克里亚宾的某些作品,而弹一些适合你的曲目。事实上连很多历史上很多钢琴大师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你非要硬弹,最后受伤的一定是你自己。你说对不对?当然不是说不要全面学习,但你得清楚的认识到你的优势是什么。
问:啊,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有意思!那你能说说对于你自己哪方面是优势,哪方面是劣势?
答:秘密,不告诉你,哈哈。开玩笑啦,我的优势是对音乐本身,比如旋律、和声和各种音响色彩组合非常敏感,从小弹钢琴嘛!前段时间我一个朋友说想测试测试我耳朵让我听音,我还能听出8-10个音的和弦,很多还是不和谐的随意组合。说到劣势,也是由于学钢琴出身,学作曲早期得花很大功夫去了解管弦乐队的各种音色组合、乐器性能并吃透,这是个很费时费力的过程,因为没接触过;来美国后还有那种理性的,特别复杂的现代音乐的东西也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当然这些通过后来学习会逐渐的克服。我教过个学生,学建筑和数学出身的,能把室内乐、交响乐的谱面设计的很有意思也有逻辑,总谱写的和画一样,看上去很漂亮,这算是他的优势吧。
问:原来这样,有意思,能介绍下您刚说的那种“复杂的音乐”吗?
答:就是现代音乐中的一个流派,一两句肯定说不清楚,你谷歌一下。
问:有一点我特别好奇,一般作曲的人创作,什么时候会有灵感?
答:这个很难说,每个人不一样,而且我觉得灵感得基于丰富的经验上,不光作曲,各行各业都一样。如果光凭所谓的“灵感”做事但没有相应的经验和技术,这样的灵感也是不值钱的。
问:对了有个问题,我看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