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拿我们浆果艺术的家长为例,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喜欢,有的家长会说为了高考加分,有的家长会说为了一技之长,也有的家长会说为了将来孩子能考级成为音乐家等等。但学琴不仅仅是为了考级,传统钢琴弹奏的大多是人们陌生的国外音乐家学的作品,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作品对于国人来说不易理解,专业性强、过于严谨。而我们从实用,或素质教育的观念看这些更适合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专业音乐教育,对于大众化的音乐教育还要用传统教材吗;这值得每一个社会钢琴老师思考。
中国人学克列门蒂小奏鸣曲,巴赫等西方教材,就相当于让西方人欣赏我们的“唐诗宋词三百首”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审美及欣赏需求不同。
钢琴自引进中国的两百年间都是大大的用西方教材进行学习和演奏,中国特色的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启蒙阶段。常见的情况是西方的技巧学会了,人也淡漠了。成为了像机器似的弹奏钢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谈些什么!
像故事“皇帝的新装”里面皇帝的的臣民,明明看不见皇帝的新衣还要假装说出来一大堆赞美的语言“这首曲子的意境很高深,描述了什么描述了什么,每每当笔者听到这样的学术音乐评论家忍不住要作呕!好好的音乐不去学,学什么听不懂,不爱弹的外国作品。”
弹了好些年就会照葫芦画瓢只会看谱演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弹的是什么,不知道右手旋律与左手和弦对应关系,缺少理论知识支撑,学的多忘的快。
为了考级学钢琴的现象十分普遍,只学习考级曲目,今年一级,明年四级的跳级现象也十分严重,缺少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考完就忘。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钢琴学习也不例外。我们的方向是先流行后古典!让人有个过程理解和接受,而不要一上来就古典,浪漫!
因为对西方文化不理解,没有起码的常识,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让现代人弹古代人的作品,让中国人弹外国人的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没有兴趣,没有情感的互动与交流。
孩子学钢琴几乎都是上课回课、考试考级,除了弹给父母听就是弹给老师听,没有表演的机会,有的父母亲因为听不懂传统音乐,也不愿意听孩子弹琴,学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春节晚会、电影电视、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等天天播放流行音乐。学生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听的也是流行音乐,学习的却是生活中听不到的传统音乐,学习内容脱离实际。
学琴不只是为了考试,考级这样的学琴对专业学习没有任何帮助,考完就忘。所以学琴不仅仅是为了考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09.html